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一、设计背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们用心良苦地在讲台上作“教授”式的传道解惑释疑,坐在下面的学生却似听非听恹恹欲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使文言文变的晦涩难懂,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言文教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对“读—译—背”的教学模式已感到厌倦。所以在教授文言文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地应用教材,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习兴趣。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教材分析:本…  相似文献   

2.
黄垚儒 《广西教育》2013,(14):17-18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教学文言文是当前语文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教学关系进行了探索,旨在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一、教学过程"出新招"——古文乐教,兴趣至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首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3.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渊源之一,它不仅是学生中考升学的必考应试内容,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对"讲"十分侧重,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灌输式"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出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总结并创造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通过对现状的总结,指出了如何才能创立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的途径。以期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做出意义探索。  相似文献   

4.
龙运高 《教师》2012,(12):75-75
一说到文言文,很多学生用"艰涩、难懂、复杂、拗口"等字眼来形容文言文的难学难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着一种"害怕"情绪,这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老师们想尽办法,都很难使绝大多数学生轻松学习它,快速掌握它。那么,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又如何使他们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这些,都是本文要谈到的问题。其实,文言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关键是看如何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教学中如何做到"文"与"言"并举,一直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深思的问题,反思曾经在文言文教学中在解决"言"时,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有探索尝试更多新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文言文学习成为了老师同学共同烦恼的问题,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投入的精力很多,但收效甚微,综其原因就是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文言文不再成为学生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地研读起着奠基作用。新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纵观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对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文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正>使学生不再畏惧文言文,甚至喜欢上文言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关键。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笔者作了如下探讨。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老师把一篇篇韵律十足、文质典雅的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老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可是学生们却昏昏欲睡。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动地去学习,自然兴致全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怎样激发学生兴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问题,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够实质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借鉴前人的有效教学理念,浅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四个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龚萍 《语文天地》2013,(1):45-46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费时费力,逐句串讲;学生被动接受,如同填鸭。教师大包大揽,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则如听天数,昏昏欲睡。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课...  相似文献   

11.
杨芳 《考试周刊》2011,(47):40-41
教师应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营造一个有生气的教学氛围,使文言文的教学完全摆脱"填鸭式"的窠臼,不再枯燥,不再单调。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式的教学尤为关键。教师应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即兴创造,强调学生本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方式下,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更快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对现今多元化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价值和目的进行再认识。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时,要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改"字词"教学为"文"的阅读教学,重视学习主体的参与和创造意识,采用比较法、个性化写作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作业的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丰富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将会生动活泼、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必定是一番新的景象。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笔者在"主体参与"这一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丁建华 《文教资料》2010,(25):64-66
文言文是祖国语言的瑰宝,是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的文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文言文学习是汉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结合课内外阅读,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的翻译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中考常规题型。文言文的翻译教学要想达到"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的境界,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做到"四有":胸中有考纲,手中有方法、心中有考点、眼中有学生,在遵循文言文教学规律的同时寻求翻译教学的有效方法,争取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初中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然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不容乐观,表现在:虽然学生从小学就接触文言文,学习的时间并不少,但面对一篇哪怕是浅显的文言文,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到了初中,许多学生很难适应文言文教学;教师教法僵化,遵循"介绍作者一时代背景一逐词逐句串讲一内容分析"的固定程式;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1郾详细介绍作者。介绍作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往往流于形式。我在课堂教学时,对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在文不在言,言是文的载体,是学习文的工具。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以下三重境界来达成教学功能。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目标。诵读、积累、领悟,这是学生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无论在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满堂灌,逐字逐句分析,自我陶醉,却使学生  相似文献   

20.
田振华 《甘肃教育》2021,(5):162-163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分年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评论、互相学习,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古风韵味,最终使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本文对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困境进行分析,重点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展开一定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