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标淡化是指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标识用于与驰名商标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致使驰名商标的显著性被削弱或商誉受损的行为。商标淡化行为基本上有弱化、退化、玷污三种表现形式。我国目前尚未明确规定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法律制度,这给驰名商标的保护带来不利。今后我国可以从立法、执法和增强市场主体的商标意识方面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淡化行为是一种现代商标侵权。为满足驰名商标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国际潮流,我国应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借鉴各国商标反淡化立法的成功经验,建立比较完善的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对淡化行为依法打击,从根本上遏制和消灭商标淡化行为。  相似文献   

3.
宋振凌  刘燕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1):17-18,28
对驰名商标适用反淡化理论的保护,虽然已被许多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采纳,但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将驰名商标的保护扩大到不同和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以下笔者通过财产权劳动理论、人格理论、激励理论从法哲学层面揭示反淡化理论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淡化是指冲淡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削弱驰名商标与其所表彰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特定联系.降低商标所承载的信誉的一种新兴商标侵权行为。反淡化保护的对象不应仅限于驰名商标.还应扩大到著名商标和未注册商标;作为我国反淡化保护对象的驰名商标的“驰名”应限于国内:淡化行为不以实际损害和主观过错为要件。  相似文献   

5.
驰名商标代表了良好的信誉和对消费者的特殊吸引力。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搭便车”行为是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具有很多危害性。通过建立防御商标制度,禁止以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域名注册,禁止他人将驰名商标作为企业的名称的一部分使用,加强行政执法机构的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可以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虽以立法形式引入了淡化理论,但实践中驰名商标淡化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为制止淡化行为,必须建立起以反淡化立法为基础的,具有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相互监督机制的从社会到个人、从国家机关到企业的严密的反淡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驰名商标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它除了具有商标表示商品的传统功能以外,还代表了企业的商誉和商品的质量,本身也具有了超越商品的独特价值.但是,市场上经常出现商标淡化的情形,已达到搭便车的目的.这会给驰名商标所有人和消费者造成损害,因此有必要给驰名商标提供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驰名商标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变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淡化现象极其严重。所以,准确地认识驰名商标的淡化类型和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对于更好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和实现法律制度建设与国际水平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标淡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最大限度地维护了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独创性,对驰名商标实施太过周密的保护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商标淡化保护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因而,有必要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进行限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商标淡化的构成要件,并通过对要件的概括抬高反淡化保护的门槛.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是基于商标功能变迁而产生的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有利于自由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但随着现代社会对商标权人的保护越来越强,各种利益冲突也不可避免,如果不加限制地对一切未经许可的使用驰名商标的行为都构成“淡化”,则会造成一种“知识霸权”。因此,在适用反淡化理论时,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限制,以维护公共利益,限制不合法的垄断。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expression of well-known trademark dilution,i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on the basis of the trademark anti-dilution legislation,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emark antidilution protection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legal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2.
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问题,是研究从何种理论角度出发,来更有力地保护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各国对驰名商标予以特殊保护的三种理论基础(混淆理论、反淡化理论和不当得利理论),建立反淡化理论是当前世界驰名商标立法的趋势,应在我国建立反淡化理论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淡化理论是基于混淆理论不能对驰名商标提供完善的保护而产生的,其保护范围能否适用于地理标志尚有争议.由于地理标志和驰名商标具有类似的表彰功能,而从实践角度看,传统的混淆理论无法对地理标志进行完善的保护,淡化理论扩张至地理标志,已是必然的趋势.国外立法已经适用淡化理论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而我国《商标法》仍然在适用混淆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是商标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驰名商标的认定是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从2001年开始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诸多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尝试对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的认定标准、认定效力和与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协调等问题展开探讨,并对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驰名商标是商标法上的专业术语,是指商标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享有更宽的保护范围和更强的法律效力。法律赋予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商标注册、商标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争议。但是,从当前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现状上看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了权利的滥用,使驰名商标的保护在实践中走入了误区。驰名商标的异化,不仅没有给驰名商标带来实际的保护,反而使其合法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解决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探讨驰名商标的异化及其治理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商标犯罪形式越来越复杂,我国相关刑事立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涉案金额是我国目前对于商标犯罪定罪量刑的依据,需要对计算涉案金额的相关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反向假冒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情节严重的应当构成犯罪。目前我国对于服务商标的法律保护仅仅局限于《商标法》的规定,应将其列入商标犯罪的保护对象。不论是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还是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都应列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7.
商标淡化理论随着商标表彰性功能的崛起而崛起,它以广义的显性和广义的混淆理论(联想理论)为基础,将商标权和保护对象从识别性的保护扩及识别性和表彰性的保护,将商标权的保护领域从同类商品或服务扩及到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甚至扩及商品或服务之外的其他领域。较之传统的混淆理论和无谓竞争理论,商标淡化理论为驰名商标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商标工具论从社会意义出发宏观兼益了商标权人、消费者和市场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商标符号学从权利配置角度微观解析了驰名商标的本质。商标工具论、商标符号学可用于驰名商标的个案效力制度正当性剖析。根植于相关公众,配置被动排他权才是驰名商标制度本相,应以此矫正理论与实践中缺少认知、行政擅权、过度扩张问题,孵育成熟商标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取得我国企业一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对其经营管理实施控制的行为。外资在中国的并购采取的商标战略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知名商标的使用进行控制、限制中方商标的进一步开发使用、独占合资企业商标的新增值、并购中国行业领军品牌等方面。我国要在加强反垄断、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健全商标评估机制、企业自身增强商标战略意识、成立民间商标自我保护组织等方面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