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3.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4.
近读今年1—2月合刊上潘淑芹老师《如何对待“小报告”》一则教育笔记,感到言犹未尽。所谓“打小报告”就是我们统称的幼儿“告状”现象。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幼儿受“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不少家长、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担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丧失宝贵的同情心,因而一听孩子“告状”,就感到焦虑不安;有的则为此感到厌烦,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事却“小题大作”,因而,不是不管不问,就是不问情由地将“告状”者数落一番。上述认识和做法都是…  相似文献   

5.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小朋友向老师告状在幼儿园是个普通的现象。有的幼儿一天告状达四十多次。怎么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变幼儿的告状现象,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性。1.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告状后,老师要先了解情况,然后清能力强的小朋友去解决,教师适当加以指导。然后,逐渐过渡到让那些能力一般的孩子尝试着去解决。这样,幼儿间的纠纷他们就会自行解决。对于那些处理得好的小朋友,教师就予以表扬,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刘冰 《少年世界》2011,(4):43-44
常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从3岁多开始,特别习惯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来告状:‘某某在幼儿园抢我东西了”、“某某今天又打人了”、‘妈妈,你看他把我们家地板踩脏了”。这让老师和家长很伤脑筋,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特别是4—5岁的幼儿。从他们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看,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攻击性行为,而4—5岁的孩子,攻击性强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爱告状。由于年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早期教育》2003,(1):26-26
某幼儿园于“六一”期间组织文艺演出,并邀请了部分教育局领导及全体幼儿家长前来观看。由于条件简陋,演出就在教室前的水泥地上举行。某小班幼儿王某在表演舞蹈时不小心摔倒了。家长看到后便跑过去将王某抱了回来。老师认为此举破坏了演出效果,遂与家长说:“今天是正式演出,局领导和家长都在,孩子摔倒了并没有大碍。我们要培养他一种在集体活动中的坚持能力,你跑到演出区把孩子拖回来,这样既破坏了演出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孩子呀。”家长一听很愤怒,认为自己的孩子大热天在太阳下跳舞受罪不说,老师还说这样的话,于是当着众领导和家长的面对教师破口大骂,导致演出中断了5分钟。幼儿园老师被骂得泪流满面,认为受了极大的侮辱,遂向法院起诉,认为家长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10.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11.
王伶 《早期教育》2007,(6):9-29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向家长或者老师告状是司空见惯的事。面对幼儿的告状,作为成人的家长和老师又是怎样应对的呢?请看下面两件事情:  相似文献   

12.
家访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表现,了解幼儿在家生活状况的常用方式。家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日后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许多教师在家访时,只顾与家长交谈,冷落了小朋友,以致多数幼儿见教师家访,便神情紧张、拘束,甚至以为老师“告状”来了,躲起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14.
当孩子不肯吃饭、洗脸或对人没礼貌时,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去幼儿园告诉你们老师!”这样做,有时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上只有弊端而无好处。其一,家长在无意中歪曲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使幼儿感到老师是可怕的,孩子感情上受到压抑,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其二,使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威信;其三,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就难以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类似这种恐吓孩子的还有“让公安局叔叔来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下午离园时间,某幼儿园中班一幼儿的家长来接孩子忘了带“接送卡”,老师说:“没有接送卡,是不能接孩子的,这是幼儿园的规定。”可家长解释说:“幼儿园离家很远,回去拿需要半个小时。”幼儿教师执意不放孩子。无奈,这位老师早就认识了的幼儿家长只好骑车返回,等他拿来接送卡时,班里只剩下一个幼儿——即这位家长的孩子。试想此时的家长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家长和教师之间又怎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为什么教师不能灵活地处理问题呢?原来幼儿园对接送孩子的要求是:有孩子无卡(早晨送孩子将接送卡带走):有卡无孩子(下午接孩子后留下接送卡)。…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下午,某家长气冲冲地到办公室找园长。一进门就很生气地说:“你们幼儿园的老师怎么这样,我把孩子放在你们这儿.是因为我看得起你们,但是你们是怎么对我们家长的,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带孩子的保姆嘛。”园长一听,愣了,但是仍客气地向家长了解事惰缘由。原来她是中班某幼儿的妈妈,因为孩子有点感冒,她不放心,  相似文献   

18.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婷婷:今天我们请来了行知幼儿园的老师们,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少经验。不信?昕她们说说吧,有一些经验对你们或许有用哩! 孩子“告状”怎么办? 虞佩萍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免不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告状。”内容无外乎“××打××”“××抢玩具”“××和××在抢椅子”……这样的“告状”,其实有的孩子也并非一定  相似文献   

20.
当前,部分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与孩子在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造成沟通困难,进而对立。为此,教师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尽可能消除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负面影响。联系家长切忌告状如果老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以告状的方式,一味地说孩子的缺点,过于偏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会没有耐心分析原因,规劝孩子的行为,往往以“你再不听话就站到阳台上去别睡觉”之类的话恐吓孩子。孩子在家里被打骂后,心理压力大,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自卑心理重,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桀骜不驯,破坏心理特强。像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