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8-19
由于宋时北方民族雄据,宋丽之间官方交流时断时续,宋商在宋丽断交时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维系着两国的交流,尤其是某些宋商还充当"正使",担负了某种政治使命。宋商在这一时期的宋丽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宋丽交流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丽外交关系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时断时续,并很快断绝。但是,在两国官方交往断绝的情况下,不仅其民间贸易仍得以继续,而且双方政府之间仍有牒文往来,互通信息,这其中宋商起了主导作用。宋商在宋丽交往中的活跃,与当时特殊的国际关系、双方政府重视贸易活动、造船术和指南针等航海技术的发达以及商人在社会阶层中身份的上升不无关系,是当时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宋商这一特殊群体成为宋丽关系史上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由开放走向封闭。在这大背景下,福建的海外贸易港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初,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掌管对琉球等国的朝贡贸易,在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同时期的福州港却默默无闻。到了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往福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开始走向衰落,福州港取而代之在中琉贸易中的地位,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最重要港口。本文拟对两个港口地位的转化做一个比较研究。一、泉州港与福州港地位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明朝建国之初,由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有不少敌对势力逃到沿海岛屿及海外诸国,同时期倭患四起,这两股势力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的统治,明太祖下令禁海。据史籍记载“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  相似文献   

4.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高度发展的经济以及全面开放的政策,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贸易经商。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唐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广州成为市舶贸易的发源地。在市舶贸易的影响下,广州不断吸收各国文化,形成了广州独特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本"物哀"理念的研究,中日两国的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许多的探讨。"物哀"的层次可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通过对昭和时期以来的演歌的分析,可发现不同时期日本演歌所反映的层次各有侧重,所反映的感情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隆庆元年(1567年)为分水岭,明朝的私人海外贸易大致经历了“海禁”和有条件的贸易两个阶段。明朝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较快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私人海外贸易来源于国际贸易的需要;沿海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私人海外贸易必然存在;“海禁”政策,对私人海外贸易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等。与此同时,明朝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给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海外众多国家有着商贸往来,居泉蕃商为数不少。这些蕃商不仅带来了海外奇珍,而且也带来了绚烂多彩的域外文明,丰富了泉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9.
蒙元时期的中日关系主要体现在元日之间的战争冲突、贸易交流和文化往来等几个方面,国家交往之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基于战略考量,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日战争,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但两国在贸易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并未因战争冲突而中断,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美两国进行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随之而来的也有摩擦,美国甚至于2017年开展设立针对中国贸易的"301条款",本文重要主要分析中美交易之中造成两国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并对两国较少贸易摩擦、促进共同发展,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从事中暹海上民间贸易的商人由侨商、海商和外商组成,其资本经营方式有自船自营型、合资型等类型,并体现出分散性和家族性的特点;商品结构主要是一些农副产品和日用生活必需品;商品的交易过程包括收购、贮存、运输、销售和结算等环节。  相似文献   

13.
凌濛初创作的短篇小说《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成功地塑造了通过海外贸易发家的富商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史人物画廊,也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观念。作者塑造这一与时俱进的文学人物形象时传递出的不少私人海外贸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史料的缺失。通过细细研读文本,总结了小说中反映的明代私人海外贸易活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以期进一步形象地认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概况,为中国当代海外贸易活动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历经清朝的“无心也无力”,民国时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和新中国“有心更有力”过程。现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已进入全方位、广覆盖、机制化的新阶段,中国人在海外已经有可靠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朝鲜开港后至20世纪初,中朝之间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起来,在两国的主要贸易商品中,棉布和人参各有其鲜明的特征。棉布贸易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通过日本展开的中介贸易、中朝直接开展贸易以及贸易的衰落三个阶段;此外,人参是中朝贸易中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商品,朝鲜开港后始少量通过海路输送到中国,甲午战后大量出口至烟台,并由烟台至上海转口到海内外需要的地区,同时也因其丰厚的利润而导致走私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中国应建立“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从全球化时代语境出发,建立“侨务文化”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时代话语要求。中国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以起源论、认识论、历史论、政策论与实践论等理论板块为体系架构,阐释中国侨务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中心的文化逻辑是认识论的核心,这种逻辑的基础就是中国《易经》与《墨经》中的“阴阳和合”与“同异交得”的观念。在侨务文化的历史论中,划分了侨务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指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特性。在对侨务文化政策观念的论述中,主张以和谐发展为主体,要以国际法律规章和国际惯例来制定我们的侨务政策,维护华侨与华人的合法权利与要求。关于侨务文化实践方面,则应当适应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引进华侨与华人的金融和产业投资与科技力量的合作,推动中国侨务工作的转型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明朝后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迅猛发展。产生这一历史现象有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国内原因是:贸易形式的转变;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闽粤地区拥有大批高素质、富于冒险和开创精神的对外贸易人才;郑和下西洋打通了往东南亚各地的海上通道;中国急需白银的刺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先进等。国外原因是:东南亚和欧美人民对中国商品的喜爱;东南亚地区优惠贸易政策的吸引;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初步形成,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架起一座贸易桥梁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嘉兴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其商业和市场异常活跃。徽商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帮之一,在嘉兴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徽商的活动,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其市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沟通了商品流通渠道、推进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和推动了当地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徽商在嘉兴经营活动,为徽商的资本积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刈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2):129-132
20世纪以来商标功能由单一地区别商品或服务产源和标示其质量,发展到与产源相独立地运载企业的信誉。这一深刻变化导致了商标由最初的识别功能的自然属性向表彰商誉功能的社会属性的转移。商标功能与属性的转换,使得商标尤其是驰名商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获得了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财富聚集、竞争性资源、企业形象表征、产权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民族工业象征等方面。通过对商标功能与价值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准确把握21世纪的企业商标脉搏。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前,长距离贸易的兴盛,使粤海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枢纽之一。粤海关为各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全国区域间的商品流通,满足了市场需求;发达的商品流通也为粤海关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使其财政地位日益突出,又有力地促进了广东自身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