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近年来的青春题材电影,怀旧成了众多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核心话语。在话语再生产的过程中,青春题材电影运用大量的图像营造视觉盛宴,利用观众的集体记忆、社会怀旧心理来建构怀旧神话,但在对怀旧建构的同时也在消解怀旧的本真性,电影中各种各样的叙事结构掩盖了关乎怀旧的思考,电影呈现出单质化倾向,这种思想的缺席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分析近年来的青春题材电影,怀旧成了众多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核心话语。在话语再生产的过程中,青春题材电影运用大量的图像营造视觉盛宴,利用观众的集体记忆、社会怀旧心理来建构怀旧神话,但在对怀旧建构的同时也在消解怀旧的本真性,电影中各种各样的叙事结构掩盖了关乎怀旧的思考,电影呈现出单质化倾向,这种思想的缺席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曾虹 《声屏世界》2007,(5):48-49
现在很多电台,从国家电台到地区电台,都设置了怀旧音乐节目,比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有“世纪音乐盒”,天津电台有“老歌听不完”,楚天音乐台有“恋旧品味”,沈阳音乐台有“流行经典”、“流金岁月”,江西电台有“时光流转”、“真情岁月”,南昌地区性电台“青山湖之声”有“留声地带”等都打着“怀旧重温”的标志,“怀旧音乐”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王思 《东南传播》2016,(2):21-23
怀旧是人类永恒的情愫之一,两岸三地以怀旧为元素的电影创作从未停歇过。特别是近些年,怀旧电影创作甚至到了井喷态势,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在于怀旧电影在带领观众回望过去的同时,使处于现代性压迫下逐渐失去自我与信仰的人们在光影交错中找到了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本文主要选取新千年以来我国拍摄的怀旧电影,通过分析其中的怀旧符号与象征仪式,来阐明电影是如何建构起集体记忆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怀旧是全人类的普遍情怀,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怀旧仪式。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几部带有怀旧趣味的电视人文纪录片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些纪录片包括《江南》、《徽州》、《再说长江》和《新丝绸之路》等。文章以《江南》、《徽州》这两部人文纪录片为研究个案,探讨在新世纪初诞生的几部人文纪录片中怀旧的意义,从三个层面讨论在城市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的语境中怀旧影像的多重再现。  相似文献   

7.
维也纳怀古     
冯骥才 《档案天地》2011,(12):58-59
“怀旧”这个词儿.可不能乱用.除非你和它有很深的交往——就像我与维也纳。  相似文献   

8.
艺术根子上就是怀旧的,而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的怀旧特征越来越强烈,成为了一股潮流。怀旧不但是个人的情结,也是集体的体验。怀旧情结来源于现代人的认同危机,同时也是积极的心理过程,增强了人的社会生活存在感。青春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怀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注意到怀旧现象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守护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广告媒介中的怀旧思潮进行深入解读,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广告媒介文本,从生产、消费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当代广告媒介文化中"怀旧"的产生、"怀旧"的风格以及"怀旧"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内在关联. 一、被生产、制造的"怀旧" 最近几年,广告中涌现出了一股"怀旧"之风,许多广告开始喜欢把童年往事、传统生活方式和老城市街景、历史和民族风情以及昔日经典的品牌作为广告的对象、主题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涂蔚玲 《东南传播》2021,(10):48-50
新世纪的台湾电影无论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从商业创新的角度,都展示出了有别于过去的新形态.怀旧叙事成为新世纪台湾电影中常见的一种叙事范式,也给台湾电影注入了全新的风貌.本文从主题、手法、动因三个角度切入,探讨了台湾电影中怀什么旧,如何怀旧,为何怀旧这三个问题,揭示了怀旧叙事是台湾电影通过历史记忆符号的拼贴,试图重返在地经验的一次自觉的商业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6,(8):30-30
人们都说喜欢怀旧,我也如是。怀旧的涵义之一,是缅怀前人为了创造关好生活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事迹,给人激励和鼓舞。  相似文献   

12.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怀旧与怀旧文化概念剖析 当人们的怀旧情结演变成现实的怀旧行为,与之相应的怀旧文化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定位出发,论述了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表现,并从档案文化观念、档案文化传播与地区特色档案文化等角度阐述了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社会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媒介与怀旧"研究是跨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分布在传媒研究、记忆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媒介与怀旧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媒介记忆研究范畴中,在梳理现有理论取向和局限的基础上,追溯"怀旧"概念的起源、情感表征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以不同"媒介"实践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将媒介与怀旧研究分为作为中介化的媒介怀旧生产、物质性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档案管理》2006,(5):92-92
时代一路狂奔,一路将淘汰的物件丢得满地都是。它只做一件事:逐新。把怀旧留给怀旧和史学家。[编按]  相似文献   

18.
王娴雅 《采.写.编》2020,(1):55-56,16
现实生活中,人们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往往非常复杂,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没有学者基于消费者焦虑感这一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来研究怀旧消费的形成机理。鉴于此,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四个较为典型的消费者为对象,通过对他们怀旧消费的研究,进而梳理消费者焦虑感对怀旧消费行为的催生机理。  相似文献   

19.
从今年年初的“晓旭出家”,到不久前的“黛玉之死”,围绕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报道一时间成了媒体焦点。确实。从“林妹妹”到商界名流,从看破红尘到抱病辞世,具有传奇色彩的种种消息大大刺激了受众或窥探或怀旧的欲望。然而,在这场名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博弈中.媒体究竟展现了怎样的姿态?其喧哗的表象下隐藏了什么?抑或建构了什么?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近期,日本国家级广播电视机构——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利用其档案馆馆藏的旧时电视节目和新闻片建立了怀旧疗法图书馆,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怀旧疗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巴特勒的一篇论文,论文阐述了怀旧疗法的临床重要性以及人在老年阶段回顾人生的积极心理作用。事实上,怀旧疗法属于一种心理治疗,用于安抚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认知和神经病学疾病,被美国心理协会定义为“对生命历史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