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郭宝洪 《武当》2003,(9):16-17
懒扎衣拳式是太极拳拳理中“太极生两仪”中的第一仪,它上承金刚捣碓拳式,下连六封四闭拳式,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式之一。该拳式亦能完整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是非常值得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探讨研究的拳式。  相似文献   

2.
名家信箱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梅花桩拳名家韩建中甘肃兰州李希平来信:对以健身为目的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中老年人来说,是应该以练习柔和缓陧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为主,还是崇尚快速刚猛的二路为好?陈正雷答:在现代社会,太极拳的首要功能就是健身。只有身体强健了,才能谈太极拳的防身自卫功能。对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来说,健身更应放在首位。在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中,一路拳是基础,最吃功夫,所以,  相似文献   

3.
陈式太极拳的系统化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痕 《中华武术》2006,(9):36-37
在陈式太极拳发展传习过程中,历代拳家积累了一套系统严密的训练方法。在此,我将陈正雷老师讲授的陈式太极拳传统训练方法与自己多年练习及教学当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体会结合起来作以介绍,敬请各位指正。陈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共分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通过这六个阶段的训练,可较为系统地掌握正宗的陈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弄清楚每个阶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哪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陈式太极拳进行调查,文章以理论为主轴,首先研究和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分析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在调查研究方面主要掌握其风格特点对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帮助,分析它的技术特点与原理,从而为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太极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为中小学在体育课上开展太极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7.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8.
刘步尧 《武当》2001,(11):36-37
许多陈式太极拳著作中对太极拳技法的解说都采用了一种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体例,较突出者有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陈正雷《陈式太极拳》,马虹《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等。其中《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之类的文章就是对太极拳技法要领的解说。其体例的特点是以人体部位为纲,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练习的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对许多慢性病的治疗功效,已为大量的文献报导所证实。但是,太极拳不同拳式的能量消耗以及太极拳练习对微循环的影响未见报导。本课题的目的:测定陈式、杨式和简化太极拳(简称陈式、杨式和简式)高架势和低架势练习的能量消耗,以了解这些拳式的生理负荷量,为不同健康水平的人选择练习拳式和架势提供生理学依据;观察一套杨式练习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观  相似文献   

10.
本人通过多年练拳教拳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确实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公开传授陈式太极拳,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发展中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代宗师。陈发科在北京近三十年的传拳授徒实践过程中对陈式太极拳有所发展与创新,增大了拳架动作的螺旋缠丝劲,创造了一些新拳式,对一些过去有式无名的动作赋予了名称,把陈式太极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其修订的拳架成为后世流行甚广的陈式...  相似文献   

12.
1.要先练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再练其他。有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跟着辅导员听着音乐打太极拳,而且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地练,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杨式竞赛套路、吴式竞赛套路、陈式竞赛套路、孙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等等,整个练完也差不多一小时了,满头大汗。我个人认为这只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要求,而要想练好太极拳是绝对不能这样的。虽然各种流派太极拳的拳理相通,但每个流派太极拳的特点不同,练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在没有系统地掌握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之前,每天每个流派的太极拳不断重复地打下来,一定会打成四不像的。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14.
陈式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又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道出了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圈锻练的表现,又要有以圈大小程度  相似文献   

15.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5):58-59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著名教练曾乃梁、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散打名将陈超读者郝先生通过E-mail来信问:练习武术要求舌顶上腭,以接通周天气息,太极拳等内家拳都要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请问在练拳时(包括少林拳等外家拳)是否始终要求舌舔上腭?拳术要求的呼吸自然,是否指舌顶上腭后的自然呼吸?在练拳时有的拳种要求发声(比如南拳,陈式太极拳发力时也会发声),这与舌舔上腭是否矛盾?武术运动是否应始终以鼻呼吸?  相似文献   

16.
具我二十余年在国内外访问交流、传拳授艺的经验了解,很多人对陈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了解不多,感受也不深。以下是我多年来在练功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和体会,现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练功起到些帮助和启迪。如有不到之处,请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17.
李文奎 《武当》2008,(8):12-13
陈式太极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要求非常严格,习练者多不得要领,或半途而废,或习练十数年毫无建树。我通过近二十年的习练与教拳实践,认为要掌握陈式太极拳法,除要恪守其他一些太极拳运动要求外,应特别留意以下六要领:  相似文献   

18.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19.
蒋玉彬 《精武》2009,(10):51-52
做到“放松”、打出“内劲”,既是正确掌握太极拳动作规格,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必备条件,也是太极拳家展示拳艺修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拳架套路练习、推手和散手练习三部分。 在推手练习中又分为单人推手练习和双人推手练习,就是把拳架套路中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结合步法的“进”“退”“顾”“盼”“中定”,通过单人及双人练习,更好地运用到对抗实战中去。在此,我把跟陈正雷老师学练的单人推手的训练方法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