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爱玲围绕男女争战故事中的女性,铺写了月、花、饰物、颜色、音响、戏曲六个意象群落,它们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更大的女性意象群落。就后三个群落而论,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意象化”客观叙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颜色因其存在广泛,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承担的叙事功能最多;音响中的贩声是一个独特的叙事时间意象;戏曲则给小说带来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小说家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的亲密接触,她的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因素,形成一种在高层次上融叙事与造型、再现与表现、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新的思维模式。其作品在体现小说艺术叙事特征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造型的优势,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电影化”倾向的独特文本,特征可粗略概括为:色彩情感化,造型视听化,结构蒙太奇。色彩、光线、服饰、蒙太奇的运用,显示了张爱玲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空上与现实生活强烈地错位,并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时空梦幻般的变化;叙事视角采取全知视角与人物内视角共存的双重叙事视角方式;叙事结构则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结构的中心。以上三者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模式,而这一叙事模式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来讲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营造的影响及应用。具体而言,张爱玲模仿、套用、描摹《红楼梦》的语言表达,借鉴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赋予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远的美感。在叙事层面,借鉴《红楼梦》的多元叙事视角与封闭的叙事结构,结合“镜子”“月亮”等意象营造出苍凉诗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美表达、叙事建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乡村在明清小说叙事之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叙事节奏上起到张弛相间.是缺场的叙事动力,给小说带来客观真实感的陌生化叙事以及所具的“奇”“险”“趣”“味”叙事张力。明清小说的乡村描写之价值应予以重估,以纠长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其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和形式感.和张爱玲"物化苍凉"的生命悲剧性体认不同的是,毕飞宇在"物化伤害"的过程中更多出了几分"现代"的焦虑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设产生影响。实际上,小说中的三角恋爱模式,是张爱玲对中国近代言情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故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它赋予了其小说亦雅亦俗的风格,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个性的才女作家。她的个性体现在她对“五四”主流及左翼模式的挑战与背离。这种异质体现在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法则上。本文从内容模式、叙事结构、情感营造及叙述语言四个方面阐述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10.
"意象叙事"不是指叙事作品出现了意象描写,而是指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起着绾合、转折、推波助澜、导向结局、制造某种情境、暗示某种意义的叙事作用,推动了叙事发展。张爱玲的创作中存在着极为典型的意象叙事,表现为三种类型:意象中藏着故事、在叙事中加入意象、用意象笼罩全篇。并针对"意象的客观化叙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意象叙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包含着评价的叙事活动。  相似文献   

11.
叙事无论是建筑在虚构还是建筑在对事实的"照本宣科"的基础上,都有一个开端、发展和结局,因而都显示一定的意义。透过讲故事传递给读者的这种对事件的主观解释按其对故事角色义务、责任的理解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世俗视角与超越视角。中国古代小说的绝大部分属于前者,起源甚早的自然论世界观融合中古时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形成了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对事件因果式的叙述既是简单化、概念化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也逃避了写作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灶神之妻》是谭恩美于1991年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书一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该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谭恩美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具体来说,即谭恩美在该小说中应用了独特的女性叙事技巧。文章拟从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和叙述接受者四方面来探讨和挖掘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女性叙事技巧及其特征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旨在提供读给者一个理解谭恩美独特叙述方式和技巧的新角度,同时开辟对其叙事作品研究的新道路和拓宽对其叙事作品的欣赏面。  相似文献   

13.
《哀愁的预感》是吉本芭娜娜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也是可读性很强的一篇。作品能够保持畅销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其独到的叙事艺术。譬如不规则的叙事时序、巧妙的隐喻叙事、体现记忆片断之美的叙述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新移民作家施雨的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在叙事手法方面运用的是一种融会中西叙事理论的诗性叙事,即富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的时空交错的并置叙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含蓄蕴藉的意象叙事,以及用感觉化的语言呈现的节奏舒缓的诗性叙事,作者将三种叙事方式糅合在一起,建构出一个跨文化际遇中寻找情感归宿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称名源自"子书",形成了悠久的"子书"传统,受其影响,小说的文类属性也带有明显的"说"的特点;小说之"说"的"立说"、"解说"属性影响到小说的叙事,形成了主观化的叙事方式;其以"说"统"事"的言说方式则成为小说"文体众备"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界关于时间与叙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从此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丰富了创作者的表现技巧,也优化了评论者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文坛一道新奇的风景线。陈忠实的《白鹿原》堪称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经典范本。“时间”对其全书叙事的意义十分重大,作者通过对“时间变形”娴熟巧妙的运用实现了叙事“陌生化”的多方突破。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神话以叙事的方式阐述观点,规范行为,表达价值,传输意识形态,成为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神话叙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通过神话叙事的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祛除西方神话的魅影,重叙中国当代的神话,打开民间传播的渠道,加快神话资源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送你一朵苦楝花》小说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哥哥”写给离家出走的“妹妹”的一封并未发出的忏悔信。信没有接收者,即意味着叙述者始终没有面向一个明晰的叙述接受者。通过梳理作家的三层叙事矛盾,可以挖掘出隐含在作家叙事矛盾背后的矛盾叙事主题,即:既不承认回归土地的正确性,又不否认土地的包容性;既不承认城市的符号化,又不否认城市生存的合理性。作家所要追寻的生存之道,正是小说看似简单书写背后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20.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它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更归功于整体作品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补玉山居》以第三人称和隐含的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凭借补玉山居这一舞台来勾勒各色人物、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作品冲淡而隽永的艺术风貌。作品深刻地折射出了人类的人性、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意识等内蕴意义丰富的本质内容,描绘出在时间的车轮下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