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凌 《寻根》2006,(2):30-34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一诗中的名句,说的是一个古代的故事:唐尧将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虞舜,后舜外出巡视,死于苍梧,她们二人赶到南方,哭得死去活来,泪染竹子成斑,因称斑竹或潇湘竹。后来她们二人俱投江而死。《列女传》、《博物志》、《述异志》等俱有记述。过去许多人认为娥皇、女英二人自杀是忠于爱情的表现,实际上,这是中国建立起夫权社会后,妻子为夫殉节的一个反映。位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位于山东、苏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都先…  相似文献   

2.
马兰 《华夏文化》2008,(2):22-23
我们的先民关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  相似文献   

3.
最近疯狂迷恋上了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作品,陆续读了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帕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而后竟然神奇地在图书馆几乎发霉的旧书架上偶遇这本《韦罗妮卡决定去死》,虽然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但这个书名一直让我考虑要不要去读,看来书名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阅读。但这样的偶遇让我决定放下心中对“去死”这样一个书名的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4.
爱魂与情鬼──《死后》与《牡丹亭》比较谈赵秋长,赵建国1598年汤显祖在他的传奇《牡丹亭》的作者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882年,与中国毗邻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似乎与汤显...  相似文献   

5.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6.
“刺腹”(日本称“切腹”),即剖腹自杀,一般都认为是日本的一种“国粹”,是大和民族特有的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和体现。其实,这种自戕躯体以毙命的形式在中国早已出现。史籍所见,古人之自杀,除“自刎”、“饮药”、“投环”等方式外,“刺腹”(刳腹、溃腹)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传说远古贤臣比干,因受妲己的诬陷,被迫剖腹剜心自杀。如果说这是传说而难作信史的话,下面的引述却是见诸载籍的史实:春秋时,“狄伐卫,桓公不救。懿分尸为狄人食,惟肝在。其巨弘演出使归,语肝:‘君为其内,臣为其外。’乃刳腹内肝而死。”(刘向:《…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初我读的是俄版。现在翻看当时写下的内容梗概:大名鼎鼎的小说家R收到一位不知名的女人的来信。信的开头是“写给把我当作陌生人的你”。受好奇心驱使,他开始阅读这封长达30页的信:我那可怜的孩子死了,这应该告诉你,因为他也是你的儿子!时下,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了,可你并不知道我是谁,我却永远对你钟情。  相似文献   

8.
作家吸收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丰富养料,经过提炼、熔铸,熔入作品,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极为常见。陶潜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桃花源记》深藏着至少是三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故事的精髓。即误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烂船洲(亦称“烂柯洞”、“烂柯山”)故事。武陵人“缘  相似文献   

9.
阿赫马托娃的信 1956年,莫斯科正在召开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法捷耶夫因病未能出席会议。一天,有人交给他一封诗人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马托娃的来信。信中请求法捷耶夫救救她在狱中的儿子。阿赫马托娃一向十分尊敬法捷耶夫,在她的心目中,法捷耶夫既是一个大作家,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尽管此时法捷耶夫已不再担任作协的领导职务,但阿赫马托娃仍向他发出了求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中,“liferary agent”一词通常是指为作家所写的书寻找出版商,并代表作家与出版商保持联系的人,即文学代理人。安东尼·马斯特斯的新著《文学特务——当间谍的小说家》为这一词做出了新的解释。他写的是在某些时候曾参与过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一些著名作家。安东尼·马斯特斯写道:“其中的某些作家充当过恃工或间谍。”因此,他所描写的许多作家还因创作关于特务机关活动的惊险小说或长篇小说而著称,这并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1.
在无限复杂的改革现实面前,在信仰价值体系崩溃而又尚未重建之际.一个当年红透半边天的作家从《新星》、《夜与昼》走向《大气功师》、《人体——宇宙学》的心迹耐人玩味,若以“柯云路综合症”命名,其凸现的时代精神疾病的特征该何以描述……  相似文献   

12.
一、不需抄题。只填出正确答案,并标明题号。二、来稿请注明“大赛”二字。三、正确答案,将在本刊第6期公布。1.《伊利亚特》和《奥德塞》的作者是古希腊的诗人()。2.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嘲讽了当时盛行的骑士和武侠精神。3.《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4.法国作家()墓志铭上写的是:“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5.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通过90多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其中代表作是《人间…  相似文献   

13.
古老的商州,传说是秦国大改革家商鞅的封地,这是贾平凹的故乡,也是孕育其艺术才情的母腹,贾平凹的文学精品,几乎都以商州为创作背景,他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据华夏出版社的四卷本《商州说不尽的故事》收录了  相似文献   

14.
灯光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编者  相似文献   

15.
威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将近,+年的写作生涯中她著作丰富,共有-,本中长篇小说和,本短篇小说集。1873年,凯瑟出生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温彻斯特附近的后溪谷,那是一个长满绿草的地方。9 岁时,她随父母迁居到内布拉斯加州红云镇附近的农场。凯瑟曾对一位访问者谈到自己初到农场的感受:“当我们向它驶近时,我觉得来到了世界的边缘。”凯瑟的第一个家安扎在分水岭上。小说《我的安冬尼亚》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取材于这里。一年后,她的父母又把家从农场迁到红云镇。这里虽只是一个有着*1++人的小镇,但也是个繁华地带,每天都有八列满载乘客的火车奔驰而过。红云镇的人在凯瑟的生活与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激发凯瑟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在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像红云镇那样的小镇经常被作家描写到小说里去。它是《哦,拓荒者们2 》中的汉诺威镇,《云雀之歌》中的蘑菇镇,《我的安东尼亚》中的黑鹰镇,《我们中间的一个》中的弗兰克福镇,《一个沉沦的妇女》中的甜水镇。凯瑟原想当一名医生。在红云镇,她与两位医生成了好朋友,他们在需要人手的时候总是让凯瑟帮忙。凯瑟也因此学会了一些医术,她不仅敢于解剖死猫,还曾治愈一些小动物,这让当地人惊...  相似文献   

16.
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激烈冲突而无法两全时,是保全生命而舍弃道德原则,还是舍弃生命而维护道德原则?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干百年来,一批批志士仁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死,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壮歌,体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苟子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苟子·正名》这话道出了人们喜生恶死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吕超 《世界文化》2006,(5):46-48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它们是古希腊这一时期惟一尚存的字史料。然而,字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至今未能破解的口头化之谜。荷马,这个世界闻名的“作家”,依然是口述时代的传说人物。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按照汉代人王逸的说法,《天问》这部奇伟的作品,是屈原在他被放逐之时,“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而创作出来的。这一解释可以证诸《吕氏春秋·谕大》所引的《商书》,以及汉代人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前  相似文献   

19.
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向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几乎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用这根骨头逗引那条狗,而那条狗又使你接近那个女人??
  这就是阿莫司·奥兹的“开头”观。
  读奥兹的《故事开始了》。很享受的一种感觉。不是因为他对诸多小说开头所做的那些深邃而又充满新意的探求,而是,这样的一部关于小说的研究专著竟是出于一位作家之手。  相似文献   

20.
一 華文文學中的困境意象在古今中國文學作品中,很多作家喜歡採用“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敍事模式來表現個人不幸的遭遇。在現代作家中,郁達夫的小說《薄奠》敍述一位潦倒不得志的作家“我”和一位窮困至死的人力車夫的認識,另外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描寫一位落魄文人與煙廠女工陳二妹因同住在一層組屋而認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