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廷在近代丧失了大量的治外法权和特权。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都多次为收回这些权利而努力过,但都没有取得实际上的效果。直到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8年抗战,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有能力收回主权。在抗日战争中各国纷纷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法国在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时另有目的。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斗争之后能够收回主权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2.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虽然消极抗日,但对美英等国的外交却取得了重要成果———废除“治外法权”。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对外一贯奉行妥协投降政策,蒋介石国民政府也不例外,何以在抗战相持阶段能废除美英等国在华的一些特权呢?1940—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野心急剧膨胀,太平洋风云紧急。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的利益,美国启动了旨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程序并取得了英国同意。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完成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  相似文献   

3.
所谓治外法权 ,是指国与国之间彼此授予对方外交官员的特权 ,包括人身、住所的不可侵犯 ;不受当地司法、行政的管辖 ;免除捐税、服役等。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单向的治外法权 ,却变成了牢牢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1843年 7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第十三款明文规定 :“倘遇有 (中英人民 )交涉词讼 ,……其英人如何科罪 ,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 ,发给管事官 (即驻华领事 )照办。”这种领事裁判权就是治外法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这仅仅是列强攫取在华治外法权的开端。此后 ,…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1999年7月21日发布《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号令),共十二条,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现将有关条款摘发如下: 第三条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的资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外事、公安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四条申请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应具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及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条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一般应接受随父母在华常住的外国学生;如接受父母不在华常住的外国学生,须由外国学生的父母正式委托在华常住的外国人或中国人作为外国…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讲到:“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教材所涉及的几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中,列强攫取的特权主要有:1.领事裁判权;2.协定关税;3.片面最惠国待遇;4.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权;5.租界;6.租借地和势力范围;7.驻军权。在这些特权中,并未出现“治外法权”这一概念。那么文中所说的“治外法权”该如何理解?是否等同于“领事裁判权”呢?中国最早同意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见于1843年10月《…  相似文献   

6.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在《苏报》案中,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为收复被列强夺去的主权,实现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进行了不懈努力,先后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十项原则、六项要求,等等,强烈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归还租借地,撤除在华外国邮局、无线电台、驻军等等,特别是为收复山东主权展开了艰苦斗争。虽然代表团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收回了部分主权,但因当时国家积弱不振,许多收复主权的要求均告落空。事实说明,列强不会给弱国恩赐“平等地位”;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国家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全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8.
1836年广东淇澳岛人民的反美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侵略者很早就向中国贩卖鸦片毒品和掠卖人口。向中国贩卖鸦片毒品是187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广州以后就开始了的。1806年至1834年的二十九年中,美商运人广州的鸦片就达8,901箱。1817年美国输华鸦片已达各国输华鸦片总数的42%,而且就在这一年它在对华贸易输出入的总数上,已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变迁经历了萌芽、发展、停闭3个历史时期。其形式从在华独资转向与华合资;经营范围从以存、贷款为主扩展到国际汇兑、证券投资等各个领域,进而使德国银行资本在影响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加入WTO后,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严重挑战,分析外国在华银行业的变迁历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国在华投资的作用是一个重大而有争议的问题。笔者拟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本文概述外国在华投资的历史及其特点,着重分析它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外国在华投资的历史演变外国在华投资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大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和交通事业,控制了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向中国推销其商品,从中国购买原料,使中…  相似文献   

11.
“会审”是中国近代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侵华特权,是列强在华行使其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会审法庭最先创设于上海外国租界,并陆续扩展到鼓浪屿、汉口的外国租界和东清铁路,列强通过会审特权的行使,扩大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列强在会审法庭中,不以中国法律为审判依据,干预法庭诉讼程序,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会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四、外国在华银行存款、放款和汇款的空前扩张除纸币发行外,80年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三大营业项目———存款、放款和汇款,也获得了空前的扩张。我们不妨仍以外国在华银行的主角———汇丰银行,作为我们分析的例证。(一)存款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大让我们先看一看...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I的历史试题,存在一些缺憾。 1.有些试题仍然是考查“死记硬背”功。 17题实质上是考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的时间。单纯考查时间,意义何在?18题考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而据选项看,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讲到:“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对此,学生有两点难以弄清:何谓“治外法权”?英美等国为何要放弃“治外法权”?本文就此作一说明。所谓治外法权,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正当  相似文献   

15.
建国之际,中国共产党允许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继续办理(宣传机关除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幻,人民政府鼓励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开展革新,初步清除外国文化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政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接收外国文化机构。在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到1953年,中共顺利接办了外国在华文化事业,完全收回了文化教育主权。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的主要经验及局限,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警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对来华外人采取的大多是优待政策,但同时也始终坚持了自己国家的司法主权。无论是唐宋时期的“藩坊”制度,还是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对澳门以及中俄边境这些特殊地区外国人的法律管理,都说明了这一事实。虽然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时间中确实出现过个别特殊案例,是有过外人在华犯罪逃脱中国法律惩处的现象,但这毕竟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法律规定和国家主权原则的,决不能以此认定古代中国就已给予了在华外人以治外法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 ,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变迁经历了萌芽、发展、停闭 3个历史时期。其形式从在华独资转向与华合资 ;经营范围从以存、贷款为主扩展到国际汇兑、证券投资等各个领域 ,进而使德国银行资本在影响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中 ,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加入WTO后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严重挑战 ,分析外国在华银行业的变迁历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英国在中国取得治外法权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实际上,从踏上中国邻土的第一天起,英国殖民者就不断制造事端,同时又以种种手段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而他们所谓的中国法律落后的借口,根本不能掩盖其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9.
《出国与就业》2009,(1):37-37
2008年11月13日,经国际贸易部长斯托克韦尔·戴的批准,加拿大与中国签署了一项关于外国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管理办法的谅解备忘录。该协议是加拿大努力解决对中国有关外国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在华发展的管理办法方面的关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1840年,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随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传教士受到各项条约和治外法权条款保护,形成了外国人在华的重要集团。费正清在《1970年代的任务》(Assignment for the 1970’s)中呼吁历史学界加强对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研究,随后带动了国内外的历史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索。随着对传教士复杂身份和立场的不断认知,相应的研究范式也由1980年代的殖民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