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江西、湖广不同的人地矛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着重阐述了作为解决江西、湖广人地矛盾的办法——人口迁移对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因清代大规模的湖广移民,陕西安康部分中、高山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湘方言岛,其中五处约3万余人至今还保留着湘语的基本特征。本文以湘语特征保留较为完好的汉阴县田禾乡话为代表,介绍它的声韵调系统和音韵特点,并列出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4.
康熙《湖广通志》上承万历《湖广总志》,下启乾隆《湖广通志》,是清代湖广地区第一部通志。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的三个藏本可以比较完整地反应出板片的改动增添情况。经比对,湖北省图书馆一藏本有多处挖改板片情况,可判定为早期印本,另两本较此早期印本换板增添三处内容,且所添诗文多为后志所未载。  相似文献   

5.
北魏平城地区的移民与饥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京”对平城地区的开发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造成平城地区人口急剧膨胀 ,消费激增 ,粮食生产和供应匮乏 ,屡次引发严重饥荒。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 ,对北魏前期“计口受田”的作用和平城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平均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替代效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改变了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引起我国东西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逆转,削弱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动摇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础,直接阻碍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出。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12 0页 :“后来 ,两湖总督张之洞等奏请停止科举考试 ,普遍兴办学校。”清末张之洞曾任湖广总督 ,从未任两湖总督。尽管清朝湖广总督管辖之范围是两湖 (湖南、湖北 ) ,可却从未有两湖总督之官名。湖广总督是沿用历史上的习惯称法。元朝时设有湖广行省 ,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广西 ,到清朝时广西已归两广总督管辖。而管辖两湖地区的 (湖南、湖北 )依然称湖广总督 ,而不称两湖总督。清末在张之洞之前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之后有瑞任湖广总督 (武昌起义时 )。查清朝历史职官表也未有张之洞任两湖总督之说 ,…  相似文献   

8.
据移民史资料,明清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是湖北"麻城(县)",我们用现代湖北和四川官话的31条语音特征来验证,麻城话与成渝话的语音相似度很小。现代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否定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来源于"麻城孝感"地区的说法。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显示,今成渝地区操"湖广话"的人群主要来自于三峡东部地区和相邻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明清湖广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9.
“酸汤苗”地区,指操“酸汤话”语的民族地区,是苗族、侗族、汉族的过渡地带,处于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南部边陲,包括贵州省天柱县大部和湖南省会同县全境及相邻的靖县、绥宁、芷扛,黔阳交错地区,属侗族北部方言区,基本上是古代湖广靖州府地,人口逾六十万。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情况如何,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大事、国家的大事、党的大事。当前,要把我国粮食生产恢复和超过1984年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本世纪末达到粮食总产量10,000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00斤,就要对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出现的新徘徊很好地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曲靖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下面结合曲靖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情况,对我国粮食  相似文献   

11.
荆子关是清代河南西部的重要商镇,也是鄂豫陕三省间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清代中叶,山陕、湖广、江西等省商人在该镇建有会馆,汇聚在此的行商、坐贾至少超过千家.经由荆子关输出的主要是陕南山区和本地所产山货;从湖广输入的则以粮食、布匹、杂货为大宗,其中很大部分再经龙驹寨转运西安、甘肃.  相似文献   

12.
湖广地区关于虞舜的传说很多,而且都是由"舜南巡"所衍生。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年满100岁的舜是不可能"南巡"的,虞舜的势力在那个年代也不可能到达南方。但湖广地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虞舜传说,这个问题的根源是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  相似文献   

13.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粮食直补是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性功能。本文从保障粮食安全、公平收入分配和弥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等多维视角诠释了粮食直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并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从整体上检验了粮食直补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同时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了2004年29个地区及2005年23个地区的粮食直补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直补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无效率。  相似文献   

15.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粮食政策,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征收、粮食管理和粮食使用等几个方面,它是根据地的党和政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粮食政策的施行以服务于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为中心;充分发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效地保障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确保了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正>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扫盲后教材建设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实践中,要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教材科目同专业生产对路。如,我省是一个盛产粮食的省份,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特别是洞庭湖区,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为此,我们就与湖北、江西等省联合组织编写了《水稻栽培》、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建设潜力最大的地区。自五十年代大规模开发以来,一直以防洪除涝为重点,实施除治洪涝开荒增产的战略,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于低洼易涝地区发展水田灌溉以稻治涝措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涝区综合治理,影响了农业粮食生产的持续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朝时期,河东地区包括现在山西全境。当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中都、北都,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河东地区南部的黄河边修建了蒲津桥。政府如此重视河东地区,是因为河东地区不仅是唐王朝的根基,而且当地有优良的粮食生产条件,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是政府的“粮仓”与“钱柜”。  相似文献   

19.
徐淮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包括徐州和连云港市的全部,淮阴市的大部分(除金湖、盯眙两县以外)以及盐城市的响水、滨海两县,计三市二十个县。土地面积为37,287平方公里,耕地2,664万亩,总人口1,935万人。农业生产是本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1983年,全区农业人口为1,695万人,占总人口的88.63%,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72.69%。一、农村经济现状的估价 1983年农业总产值较1977年翻了一番,为1949年的7.2倍。三十多年,粮食总产量增长5.74倍,1978——83年五年间,平均每年净增产粮食17.33亿斤,占全国粮食净增量的5%以上。应当指出,尽管建国以来本区农业生产发展较为迅速,但农村经济水平与本省的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85%,为太湖地区的70%,究其根源,是  相似文献   

20.
雍正时期,湖广土家族地区相继完成了“改土归流”。在“改土归流”后,流官们积极地实施教化,培育士绅阶层。士绅阶层的兴起加强了湖广土家族基层社会的控制,“皇权始下于州县”。土家族地区的士绅与州县官积极合作,士绅维护了地方社会的稳定,他们积极地经办公益事业、赈济灾荒。到19世纪中后期,作为州县官和土民的“中介”,土家族地区的士绅权威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