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田永清 《出版参考》2005,(26):43-44
二月河自述: 母亲墓前的沉吟 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她常常没有握针,而是擦枪--她是与新中国共同诞生的第一代警察,一九四八年是县公安局的侦察股长.除了打枪,她还骑马,过黄河进伏牛山.能打枪会骑马,母亲在我心目中不是倚门盼子灯下走针的女人,而是英雄.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理想     
母亲明年寒假退休,最近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关心起我们家下一代的问题。经过几轮电话沟通,我终于清楚,她本意并不是催促我,而是要我明确生育时间表,她好实现她下一阶段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故事     
我写我的母亲,不是因为她有什么奇勋伟绩,而是因为她有着常人难以遭遇的坎坷和曲折。短暂的幸福时光 说起不幸,通常人们要从童年谈起。我母亲的童年不但没有不幸,反而幸福得让她不耐烦。母亲出生于富贵家庭。外公谢承(火英)是靖江师范学校的校长,担任过两个县的知事,北伐第一军军需处长。解  相似文献   

4.
我和书     
我爱书。 我爱的不是所有书,而是我喜欢的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我才知道哪些书是我喜欢的,哪些是不喜欢的;哪些是有长久保存价值的,哪些是哄闹一时的。 这一点,我不像我母亲。只要是书,她都喜欢。她是文盲,对书有一种盲目的神秘的崇拜,  相似文献   

5.
自幼心比男儿烈 秋瑾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刚强豪爽,十分向往古代的英雄侠客.她听说外婆家男男女女都会骑马、击剑、打拳、舞刀,心里非常羡慕,经常缠着母亲,吵吵嚷嚷,要到外婆家去学武.她的这个愿望,终于在16岁那年得以实现.她到了萧山外婆家,刀、枪、剑、棒样样都学,更醉心于骑马驰骋.人人都说,这孩子要是个男孩将来准有出息,莫不为她是个女流而深表惋惜.秋瑾听了这种议论很不服气.她想:难道女孩子就不能干出了不起的事吗?  相似文献   

6.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7.
赵蘅 《中国档案》2006,(5):68-68
1956年,高等教育部终于批准我母亲可以带上我和小弟出国讲学。这年夏天,我们一家人到上海小住,看朋友,也置办点行装。母亲又能见到被我们小辈叫做陈阿姨的萧珊(学名陈蕴珍)了。母亲说她认识陈阿姨,还是通过巴金在信上介绍的。那时我还不了解,这位开朗的陈阿姨在中学时就参加过学生运动,并被校方开除过。后来她上了西南联大,和我母亲成了同学,也成了好友。  相似文献   

8.
老母脚髁骨折拆除石膏后的那天晚上。我萌发了为她洗脚的愿望。我把一脸盆热水放在床前地面上,水稍微烫一点。便用双手轻轻地将水撩在母亲脚面上。我头一次真真切切地看清了母亲缠足多年后的一双小脚,脚的前部尖尖的。除了脚拇指外,其余四指向脚心弯曲,紧贴前脚掌。长年累月地走路与劳作.四指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待手可入水时。我让母亲把双脚埋入热水中,先替她洗去脚髁、脚面上的浮泥,又用指甲挖着母亲脚底的老茧。此刻,我头脑中出现了母亲年轻时背着我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情景。那个时候,母亲的一双小脚灵活地跳跃在田埂沟渠间.我伏在她的后背上.我的身子也是一起一伏的。我记得,母亲的后背就是我童年时的摇篮,我是在母亲似如摇篮的后背上长大的。还有一次清晰的记忆,母亲与邻家几个小媳妇大姑娘坐在我家堂屋前的石榴树下。火红的石榴花缀满枝头,她们下石榴花染腮涂唇,然后又染红了指甲,我记得那时母亲青春的脸庞像石榴花般艳丽。如今,母亲已经衰老。缕缕银丝取代了满头乌黑的秀发,脸上细密的皱纹如古树的年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只有那一对美丽的眼睛,至今还闪烁着些许光芒,我从光芒中读出了母爱。领悟到了感恩。当我再一次抬起头来欣赏母亲明亮的双眸时.那双眼睛变得扑朔迷离.眼角处滚出了晶莹的泪花。  相似文献   

9.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5,(45):82-82
演员何琳因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获得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大奖。11 月21日晚在纽约揭晓时,何琳自己都很意外,因为语言不通,现场她没有听出获奖人是自 己。当看到同场的其他几位提名女演员没有动,她才试探地起身,没有听到四周发出哄笑 声,而是响起了越来越大的掌声,才确信是自己得了奖,“我完全没有想到,……我觉得太 高兴了,又太不可思议了!” 艾美奖是国际电视界最高荣誉奖,共分两大奖项——美国艾美奖和国际艾美奖。国际 艾美奖从1969年设立,参赛作品全部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 《为奴隶的母亲》由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何琳饰演20世纪 30年代徽州农村一位被丈夫“典当”给富人传宗接代的女性。  相似文献   

10.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11.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比我机灵。每次同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我都是被母亲‘率领’着上车,总是母亲比我‘忙乱’而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领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我去坐。”  相似文献   

12.
赵蘅 《中国档案》2006,(2):29-29
母亲和哥姐一直靠外公的丰厚遗产,衣食无忧。外婆守寡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要为她争气。按她的观点,他们都要受高等教育,女儿同样要成材。高额的学费并不掌握在外婆手里,那怎么办呢?她就说:没关系。你们先去考吧,考取了再说。就这样,我姨妈杨敏如和我母亲都上了天津最好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狱中     
正【整理者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母亲郑育之给我看了她的一篇回忆录,从中让我了解到关于母亲第一次坐牢的情况。那时,她才二十岁,在老共产党员薛迅的教导和帮助下成长了起来,在薛迅离开监狱后,她勇敢地承担起领导狱友与敌人作斗争的职责。1990年代初,母亲年事已高,已经不能写什么文章了,我与我大姐和哥哥将她所有的作品及回忆录汇集在一起,为母亲编了一本书,取名"多年的心愿",出这样一本书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青海高原的牧区度过的。下面,记叙几段我和马的事。同志们从这些事里,可以看到青海高原上的新闻记者生活和工作的剪影。第一次骑马我第一次骑马,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公社采访时。这天,我准备到一个大队去,公社书记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骑骆驼还是骑马?说实在的,我当时对骑骆驼骑马都有点儿害怕。马嘛,总还见过,骆驼却还是第一次看到。我看了看拴在院子里的两峰又高又大的骆驼,决定还是骑马。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央视播出的《朱德元帅》电视剧中,有一场为了争取上前线史沫特莱和朱老总激烈辩论的镜头。不同意她上前线的理由之一是:上前线要放枪。女记回答:“我会放枪,我是在西部长大的。”大家都知道,美国西部牛仔善于骑马射击。理由之二是:你是妇女。这句话激怒了这位急脾气直率的女记。她冲朱老总发火,大声说:“我并不是想当妇女才成为妇女的!是上帝把我造成这个样子。”这话引起荧屏上下哄堂大笑。这的确是一位外国友人现场目击的纪录。(注一)  相似文献   

16.
刊中报     
写稿三得一得:母亲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虽只上过三天学,却特能侃。妈小时闹日本鬼子,家穷,就整天挎着烧饼篮子沿街叫卖。因常与读报人交往,于是总认为报纸上的东西是神圣的。如今,我当新闻干事,经常把发表的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章寄回家。这时妈就更有了侃资,动不动“我的三儿子如何如何”。可我每次探家,妈却说我的文章“一般化”,并说“若我上学,准能写出好文章。”一次,她悄悄问我:‘咱B不能写妈一篇?”我点点头。后来,我写的《开朗的母亲》发表了,读给她听。没想到妈却板着脸道:“一激化,不深不细,不像我儿子…  相似文献   

17.
仪琳没有按她母亲的意愿去读大学,而是按自己的意愿在职高毕业后去公司应聘。她没有一技之长,不会外语,不会计算机,但她有一张阳光般的脸和让总统都想换的青春,使她在一家公司立稳了脚。仪琳的工作是在办公室,她做得很卖力,办公室没人时仪琳便轻轻哼歌,读一些时尚杂志,渐渐的一身名牌的仪琳越来越前卫:染头发、泡吧、在手腕处纹了一只小小的蝴蝶。仪琳在这个都市活得越来越游刃有余。仪琳空闲的时间来我房间聊天,盛情邀我泡吧,蹦的,打网球,购物。我每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鼾歌     
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那个年月,我从晋阳劳改队回来,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没有打过鼾。  相似文献   

19.
何扬鸣 《历史档案》2001,174(1):98-100,106
福寿堂位于杭州大井巷,是日商前田佐市、村上喜次郎开设的一家蛋饼店。该店为了促销,以“打枪赠彩”招徕顾客,打汽枪中靶者被赠以蛋饼。1910年3月24日(宣统二年二月十四日)7时左右,宏裕布庄的学徒来福寿堂打枪,并连中数枪,但村上不予承认,双方发生  相似文献   

20.
将心比心     
《档案与社会》2004,(3):1-1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