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个性化阅读目前存在的教学误区(一)理解的表面化1.将个性化阅读等同于个体阅读,并排斥合作学习。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涵义,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开启。课堂上,他们往往在出示课题后,只说了三言两语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阅读时教师则一言不发地在教室里巡视;学生读后教师让学生们个人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读之后就让学生发言,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鼓励"创"读,尊重独特体验;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有所获呢?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贯穿语文教学,伴随学生一生。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尊重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出现了一些误区,一是教学目标缺失,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感悟;二是学生的感悟很肤浅,没有思维含量。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自主感悟中发展思维呢?一、正确理解自主感悟的内涵自主感悟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代替性,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只有把阅读做到实处,学生才能有真收获。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努力创造适合学生阅读的氛围,学生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进而实现从读走向写,由写引出读。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表明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让学生通过与书本的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阅读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对文章的精剖细讲,会将文本内容分析的支离破碎,过于琐碎;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牵着走,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让其揣摩有所感悟,才能真正将内化文本,才能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思维激发,探究、合作的激情就不能被充分发挥,就谈不上思维、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阐述了在课堂上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学习自古都是从"读"上下工夫。《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阅读更加有效地彰显学生的个性。一、让学生自己有选择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所谓"有一千个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读,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有提升。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持续探索如何有效地改进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得益。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与文本的亲近。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可现在的教学现状往往是教师不愿意给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取而代之的是分析和练习,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云里雾里,被动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让孩子们"悦读"。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开展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究,提出了"以读为本,读占鳌头"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理解诗歌,使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提高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诗词教学"三字诀"。一、练好"读"字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韵味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注重诗歌的讲解,而忽略了诗歌的课堂朗读,学生也  相似文献   

20.
康婧 《中小学电教》2010,(1):105-105
<正>《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要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