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小说文体内涵的历时性变迁不仅可以通过其关键词的增减变化体现出来,亦可以通过其自身含义的变化体现出来;论文正是试图运用这种方法,经由对小说关键词的重新梳理和阐释。显示出小说文体的历史差异。同时亦反映出作家小说观念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2.
尚用、开放、新变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特性。求实尚用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品格,也是其小说理论建构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以为我所用的民族立场为核心,向着一切异质化开放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风貌,亦是其取得重要理论成就的方法论基石;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使其小说理论体现出求新求变的时代风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孙犁的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小说体裁,它不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用诗的感情、诗的韵味来写小说,在小说中营造出了诗的美感。其小说的诗性美通过诗情、诗境、诗语完美地体现出来,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因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晚清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造就了新小说这一异于传统小说的样式,它不仅充满新概念新事物,还具有新的化内涵,并通过独具一格的人物命名体现出来。人物命名的目的在新小说中分为三大类:一为讽刺人物,二为表现主旨,三为构造情节。通过这一类型化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晚清新小说的价值作一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情节作为小说叙事的模式,虽有其自我解体之处,却是无可消逝的。外部情节得到内在情感变化的支撑而体现出的内部情节,将赋予该模式以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小说类书是类书的一种文学形制,也叫类书体小说集,是采用分类方式编纂的小说集。在类书史上,因每个朝代的文化结构和特点有所不同,小说类书也表现出不一样的风貌。明人借鉴前代类书的编纂经验,既继承传统又突破规则,其编纂体大胆创新,除了坚持固有的体例,又能综合丛书和类书的优长,创造出亦丛亦类和杂志型两种新型的小说类书,体现出更为开阔的图书编撰视野。尤其突出的是编者“以编代作”、题材选择趋向于小型化和专题化、评议之风与主观化色彩浓厚,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了明代小说类书编撰的变异与革新。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和戏剧化叙述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语言辛辣、怪诞、浪漫、疏放又新奇。其小说通过变异性语言的巧妙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得以抒发,特殊的心理得以表现,独特的风格亦得以展现。李碧华小说的变异修辞在语音上主要体现在摹声变异的运用、停顿,词汇上主要表现为拆词、文白夹杂等,语法上表现为超常搭配,语用上表现为简易线性表达、矛盾表达。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种以白话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大量产生。宋前小说如魏晋南北朝之志怪小说,唐之传奇小说多用言,亦且较多掌握在人手中,至宋代,以志怪为主体的言小说创作日益消失,而所谓“市人小说”却迅速发展起来,排斥俚鄙的学传统不能成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现象的产生应归结于两宋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瓦舍勾栏的出现,直接为“市人小说”的大批出现提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对情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情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情的升华.在其写情小说中构筑了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园地,体现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同时编织了以婚姻契约为基础的两性道德梦想,主要通过婚姻的基础、男女的道德操守两方面表现出来.作品中也表现出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4.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可以从小说文献调查、小说版本研究、小说目录、索引的编制与资料的编集、小说成书史与接受史研究、小说与文化的综合研究以及武侠小说的翻译与研究等六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可以从小说文献调查、小说版本研究、小说目录、索引的编制与资料的编集、小说成书史与接受史研究、小说与文化的综合研究以及武侠小说的翻译与研究等六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接受相同地域文化滋养的赵树理和葛水平两位乡土小说作家,在价值诉求、主题呈现和创作方式上既体现出继承性,又呈现出代际性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现代乡土小说一些重要命题和艺术水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小说诗学是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注小说中的一切是怎样(how)被小说家写出来的。从小说诗学角度分析《安德鲁斯先生》,在其形式层面可以看出作者福斯特的象征手法的绝妙运用,以及“牵手”在文中体现的情感物化现象,他们都帮助福斯特捕捉到了期望之外的希望,人道主义的创作哲学使得他能够超越其创作极限,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性意识的觉醒到性意识的张扬再到性意识的放纵,这三个阶段的性爱描写不仅体现出女性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也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审美取向的变化过程。但是随着商品社会消费文化中享乐主义的抬头,女性主义小说中性爱描写走向泛滥,发生了变异,背离了性爱描写的初衰,这是女性主义小说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20.
对生命体验的强烈关注是新化运动的主要作家之一郁达夫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内容。郁达夫小说独特的生命感悟与体验,常常是通过性与自我意识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对其小说加以梳理,并以精神分析学及社会化视角作初步考察,不失为对郁达夫经历及其小说的生命体验的一种认知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