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社团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针对环保社团(“绿色社团”)造就环境道德、科技社团培养创新品质、志愿服务类社团是德育实践好场地等几个方面,说明大学生社团在德育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0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文章在分析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生社团存在的德育功能缺失问题,提出着力构建其价值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有助于完善和实现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校生态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生态德育的创新模式,环保社团有助于社团形成团队合作、核心竞争力及和谐文化建构等方面的发展理念,进而实现社团富有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绿原子"环保社团在实践生态德育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握生态德育实践方向、培育社员生态德育立项理念、加强社团团队组织建设、寻求各方面支持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4.
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开展对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人文素养、人格品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五育并举”的工作模式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对高校社团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思政类、科学技术类、体育锻炼类、文化艺术类、志愿公益类等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分类指导,建立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主体的学生活动评价制度,构建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社团工作体系,实现学生社团助力大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等方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一、高校德育控制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性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系统,即从“人——人”的控制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其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了德育控制系统的运动,使教育在策略、功能上实现最优化,达到运动的目的。通过优化控制,实现目标优化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因此,要实现高校德育控制的优化,必须实现控制方法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活德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玉珍 《教育探索》2008,(11):114-115
造成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基于高校德育的现状,主要应从德育“内容实起来”、德育“形式新起来”、德育“过程活起来”、德育“手段多起来”和德育“周边环境净化起来”等方面构建高校新型德育观,使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7.
王莉  展伟 《教书育人》2004,(12):45-47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学生相聚而成的互益性组织,具有非盈利性和民间性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这种多维界定在说明高校社团的特点的同时,也暗含了它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即界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校园中间层。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及其地位在高校德育上有丰富的利用资源,尤其在高校第一课堂德育课本身的限制及其成效不显著的情况下,作为第二课堂的高校社团的价值就更为重要。一注重高校社团的道德教育价值是与普通德育课的教育价值降低相对而言的。从影响力来说,道德教育传授的最佳途径并非是相关德育课,尤其作为道德教育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以某高职院校同舟基金社团为例,分析目前公益类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发挥面临的瓶颈,发现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发挥存在若干矛盾,提出相应的创新和实践,为公益类学生社团对高职生发挥德育功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观念的裂变,往往导致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混乱,而我国高校德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脱离生活、缺少互动等缺陷而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获得清晰的价值观、道德观。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对深化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有三点启示:高校德育要“教会选择”;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德育创新首先应是德育理念的创新 ,没有理念的创新 ,实践的创新也不可能推进。高校德育创新所赖于的基础是学生及其社会环境 ,因此 ,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三成”需求 ,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 ,当是高校德育创新必须高度关注、认真把握的两个基点。第一个基点 :新时期高校德育要更深刻地认识学生的“三成”需求德育的所有理念都是面对和适应于学生的 ,德育理念的“新”也应当首先体现于对当代大学生认识、理解的“新”。因此可以说 ,新时期高校德育新理…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高校艺术类社团相对各高校招生数量而言,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借助学院专业力量为主体的民主监管式比较合理;大学生对艺术类社团在总体上对社团氛围、形象、活动、服务效果评价上得分不高;“社团声誉”与“同学评价”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参加艺术类社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德育"之"育"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把“教学“(“德育类”课程除外)排斥在“德育工作”以外。表明这个《规程》,算不上是“德育规程”。只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规程●从“德育”之“育”的角度看来,有效的“德育”至少应包含教育、训练与感化诸成份●从非理性的“德育”向理性化“德育”的转化。是近代以来“德育”演变的大势所趋。这种”德育”,着眼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并发展其社会性,力求唤起学生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探索实施"德育小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高校,探索实施"德育小导师制",充分利用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做好低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既适应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抓住了大学生德育的关键期,又弥补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些不足,是当前我国高校充分挖掘学生德育资源,促进德育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着对“人”的曲解和德育过程中以传统的“三要素”作为德育实践的误区,从而影响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作者认为,有必要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和践行其教育理念,提出了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德育环境资源为客体的德育过程“两要素”观点,以此形成完整的主客体关系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生命线,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自发性等特点,更加突出了德育在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性。怎样在社团发展过程中更好结合德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社团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它具有思想教育、教育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和完善调节五大德育功能.全面理解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内涵,遵循社团德育的原则,促进其价值、组织、保障和活动体系的构建,是完善和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开放德育”这一新理念逐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德育”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增强鉴别、抵御落后思想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从规范日常行为、开展感恩教育、规范计算机网络教育、完善高校远程教育环境几个方面提升“开放德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德育考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监督及导向作用;二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进行评价。德育考核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觉得“量化”是实施德育考核的较好的方法之一。 一、德育考核“量化”的必要性 1、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各项具体内容的执行情况用数量的方法表示出来,便于评价学生的品德行为。 2、在“量化”面前人人平等,避免凭主观印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院校德育途径"整体构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德育途径也应该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的网络系统。所以,要对高校德育途径进行“整体构建”,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合各方面的积极国素,构建大学校目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