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演达在第三党时期未能和中共联手合作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复杂原因,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未能认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领导权全面转移的必然性;他观察问题的主观片面性导致对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误解;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指导和中共领导机关的政策失误,使双方的矛盾激化到对抗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专题指导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以及纠正“左”、右倾错误的斗争等。其中党的自身建设、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工农运动和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本专题的重点。对中共领导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本专题的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中共推动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教训,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破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何旭 《历史学习》2005,(10):30-30
大多数同志对“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路线方面的错误尚未有清醒的认识。其中,一部分同志迷信共产国际的权威,丧失了对错误的判断能力,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后,就接受其领导,而博古、李德等人就是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另一部分同志来源于贫苦的农民阶级,虽然有满腔的革命热情,但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不高,因而他们都对博古、李德等人的政治“左”倾错误无法看清。此时如果提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就可能引起党和红军的分裂,不利于党和红军摆脱困境,使革命转危为安,所以遵义会议在《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出了正确判断,纠正了中共党内对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形成了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正确政策。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逐渐偏离了其思想中正确的方面,错误地把世界观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从而把知识分子整体视为对立面。由错误政策引起的党内分歧反过来又加重了毛泽东对党内修正主义的危险性的估量,“化大革命”成为不可避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完全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及高度集权领导方式的影响,接连发生了瞿秋白"左"倾盲动、李立三"左"倾冒险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使中国革命受到巨大的创伤,险些葬送革命的前途,给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接连犯了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矍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这三次“左”倾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时间长,一次比一次影响坏.这三次“左”倾错误尤其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尽管,这三次“左”倾错误的产生与形成有着深刻的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根源,但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指导中国革命的政策与策略上的“左”倾错误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中共六大召开距今已有八十年,但有些人对鄂豫皖作为当时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其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中共六大起到的作用,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认为中共六大决议颁布之前,鄂豫皖已经有了自己的武装割据,六大决议为根据地的建设所提供的经验不多;有的认为六大期间,鄂豫皖先后经历了两次“左”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张国焘来到根据地后,根据地还曾经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到底该如何看待第三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三次“左”倾、三次右倾错误,这一系列“左”右倾错误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应从这些错误及其产生的根源中汲取深刻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卅”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对“五卅”运动的总结,一方面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另方面也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左”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左”倾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片面认识,提出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是国民革命的唯一保证,以及对革命发展趋势的过左估计等,从而对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我党反倾向斗争历史经验的概括.回顾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辉煌胜利的征程中,曾犯过多次“左”、右倾错误.毛泽东高擎两条战线斗争的旗帜,对错误倾向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和理论分析,留下大量理论财富.当他晚年因种种原因陷入“左”倾泥潭时,是邓小平领导全党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拨乱反正.他们的论述,为我们研究“左”倾思想的认识特征,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三次“左”倾、三次右倾错误,这一系列“左”右倾错误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应从这些错误及其产生的根源中汲取深刻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璀璨耀目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了确保会议胜利召开,此次会议对危害颇深的“左”倾路线,只批判了其军事问题,而未涉及其政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更好解决军事问题的需要;二是许多高级干部没有认识到政治路线错误;三是出于党内斗争策略考虑.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发生了第一次“左”倾错误。这次“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本文只是探讨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阶段”理论对于这次“左”倾错误发生的影响。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阶段”的理论,是在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逐步提出来的。“四·一二”政变后不久,斯大林以此为标志,把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错误及其启示李东明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左”的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十分关注正确开展反倾向斗争问题。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什么是“左”,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连续发生了三次“左”倾错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1930年6月至9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三次错误的发生在当时的中共中央对待客观形势、共产国际的态度和遇到反对声音等方面存在共同点,而在背景特点和领导人方面又存在不同点。通过这一比较,使我们坚定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经验,另外还提醒我们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曾先后四次纠“左”。前三次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别于1928年前后对“左”倾盲动主义、1930年前后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1931年至1941—1945年全党整风运动,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的斗争和纠正。最后一次是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后到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四次纠“左”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其历史影响都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出现过“左”倾错误。在同“左”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笔者就邓小平同志反“左”思想的几个特点:思想上的敏锐性、政治上的坚定性、理论上的科学性、实践上的彻底性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毛泽东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出击敌后,开展游击敌争,粉碎敌人"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主张联合19路宰和粤军,壮大革命力量;重视和领导了苏区的经济建设,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资供给;号召苏区人民参军参战,补充了大量兵员、然而,由于毛泽东被"左"倾错误领导人所排挤,加上身体不好,以及反"围剿"战争最终失败,因此,长期以来毛泽东对第五次友"围剿"战争所作的重大贡献一直被史学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20.
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与共产国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共产国际的“第三时期”理论及其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左”的估计,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总方针的理论依据;我国城市武装起义经验的绝对化,是李立三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仿效模式;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阶级关系的公式化、定型化的分析,是李立三制定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理论基础;联共、共产国际反布哈林右倾的竞争,为李立三的反倾向斗争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