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蘸饵     
张炎冰 《钓鱼》2012,(20):16-16
蘸饵,上饵技术之一。传统钓鱼都是手上饵,以包和套的方式藏钩于饵。可是饵大了、硬了以及味不对路就没辙了。于是有人在鱼嗜香,不吃蚯蚓、虾等腥饵时备一小罐,内盛炒熟后碾碎的芝麻或糕饼碎屑。遇鱼不吃腥饵时将装了蚯蚓的钩在芝麻粉中蘸几下,这样蚯蚓表面粘满了芝麻,抛钩后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2.
拉蚯蚓     
张炎冰 《钓鱼》2013,(12):23-23
小米颗粒小、轻,不能直接装钩:红虫细、短、体薄,一旦装钩时刺穿了,体液流失只剩一层皮效果就差了,所以有拉小米和拉红虫。蚯蚓,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以它为饵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和粗度,让钩尖从头部或体侧刺入,也可以按钩的长短掐成段装钩。传统钓用虫饵都是藏钩于饵,可是活蚯蚓蠕动伸缩,一旦刺穿了露出钩尖,有些鱼就不咬钩了。  相似文献   

3.
巧用蚯蚓     
蚯蚓是钓鱼人最熟悉的钓饵,用它可以钓很多种鱼,有“万能钓饵”之称。 常用的蚯蚓有红蚯蚓和青蚯蚓两种。青蚯蚓因为腥气非常浓重,是钓无鳞鱼的佳饵。在使用蚯蚓时,除了要求其鲜活外,还要考虑蚯蚓的装钩方法,钓大小不同的鱼要有不同的装钩方法,要充分做到因鱼置饵。 钓小鱼杂鱼时,要选用火柴杆般粗细的红蚯蚓配伊势尼3号、4号钩。装钩时先将蚯蚓截成半厘米长的小段,然后套在钩尖上。这样,小鱼咬钩刚好嘴对钩尖,提竿便能中鱼。尽量不要让钩尖外露,以免鱼食饵时  相似文献   

4.
动态饵     
张炎冰 《钓鱼》2013,(7):19-19
蚯蚓做饵是因为简单易得,装钩后不容易脱落,另外鱼讯真实,广谱性强,除鲢鳙不食有形饵外,绝大多数淡水鱼都能接受。然而比起掐成小段或死了的蚯蚓来,鲜活的蚯蚓获鱼更多。除了鱼有攻击性之外,活蚯蚓钓得多还与它的撩拨有关。蚯蚓长,整条装钩时钩尖由距头部0.5~1厘米位  相似文献   

5.
巧装钓饵     
有几位钓友来信提到装钓饵的问题,有的说装饵的方法很重要,虽然是好钓饵,也要有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有人认为只要钓饵好,不论怎样装钩,鱼都会咬。究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的确,装钩看似简单,但其中仍有许多技巧,操作正确者,能充分发挥钓饵的作用。否则好饵得不到好用,只能变成平庸之饵。钓饵调制的方法不同,使用自然有别,例如以粮食类的原料作钓饵,可以作出软、硬、糟三种不同的钓饵,使用时一定要按照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对待,硬饵就不能按软饵的方法装钩,不论单钩或组钩,均不能将钩嵌入饵团之内,因为钩子为硬饵团包裹,鱼…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垂钓》2002,2(10):28-30
在商品饵出现之前,人们对钓饵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钓鲫鱼用蚯蚓,钓鲇鱼用蚯蚓,钓草鱼也用蚯蚓。当用蚯蚓钓不到鲢鱼之后,就断言鲢鳙不咬钩。只有聪明的钓手会从感性认识中发现某些异状,又由异状中总结出一般人不易发现的特殊规律。如:鲫鱼不咬钩时提钩逗一逗,鱼就咬钩了;中午水温升高,钓饵沉底后极少有鱼咬钩,但下沉过程中会出现半水截饵的信号,于是随鱼的泳层变化而有钓棚调整等等。  相似文献   

7.
薯类饵     
张炎冰 《钓鱼》2013,(2):15-15
取煮熟的红薯去皮切成骰子大小,装钩后沉底钓鲤鱼;换成无味的马铃薯则会有草鱼、鳊鱼咬钩;用小钩,挂切成小块的熟芋头,专钓大鲫。传统钓鱼用自然饵,其中薯类饵都要经过蒸煮切,否则无法装钩。  相似文献   

8.
吴芜 《钓鱼》2011,(7):18-19
传统钓鱼多坠钩沉底,出于藏钩于饵的需要,都是按钓饵形状选择鱼钩。如以蚯蚓、蛆、米蛀虫、鸡鸭肠管、虾虫等饵装钩用袖形,用玉米粒、熟红薯、面团、米饭粒作饵用丸形。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钩柄长短和钩弯的宽窄,虽也有钩条粗细和钩颈长短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晃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4):23-23
用商品饵钓鱼会遇到一种情况:鱼轻微触动钓饵,但不把它吞进嘴,浮标出现一次或两次微弱鱼讯后就没有动作了。此时钩上的饵还在,可是鱼再也不咬钩了。对此,有经验的钓手会拖动一下钓组,这样饵一晃动,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10.
张之晔 《钓鱼》2013,(22):24-25
蚯蚓用作钓饵历史悠久,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腥膻味重,啥鱼都吃;大小合适,持钩性强;取之方便,装钩简单;蠕动活饵,能逗能守。缺点是不卫生,有破坏生态之嫌,所以竞技钓鱼禁止用虫饵,包括红虫、蛆、米蛀虫。不过人工养殖,成了商品饵的蚯蚓就不在此例了。商品饵出现后有了"蚯蚓鲫""红虫鲫",将加工后的蚯蚓粉、红虫粉、鱼粉、虾粉添加到以米豆麦黍薯为主要原料的鱼饵中就有了腥饵、腥膻饵和腥香饵。然而粉状饵与鲜活的蚯蚓是两回事,有味无形,没有体液,不再蠕动的蚯蚓饵与其他商品饵毫无  相似文献   

11.
谭佛航 《中国钓鱼》2000,(11):26-26
河南刘君问:垂钓时见有人将鱼钩不装进饵团之中,而是放在饵团的外边,甚为新奇。这样装钩,难道鱼儿不害怕吗?是不是以饵为诱,待鱼靠近时用空钩将鱼锚上来?  相似文献   

12.
谭佛航  唐俭 《垂钓》2001,(9):12-13
黑夜给垂钓带来了麻烦:反映鱼儿咬钩的信息要靠光亮,抛竿收竿、调整钩线、拌饵装钩等都离不开光亮。要解决夜间照明问题,常令钓手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3.
署类饵     
取煮熟的红薯去皮切成骰子大小,装钩后沉底钓鲤鱼;换成无味的马铃薯则会有草鱼、鳊鱼咬钩;用小钩,挂切成小块的熟芋头,专钓大鲫.传统钓鱼用自然饵,其中薯类饵都要经过蒸煮切,否则无法装钩. 台钓后用商品饵了,包括藻类饵、薯类饵、麸类饵以及麸薯合一的复合饵都是粉状,经兑水,揉搓后静置一段时间就有了黏性.于是上饵方式变了,改装为搓,继而有了拉饵.  相似文献   

14.
管察 《钓鱼》2010,(1):16-17
钓鱼人对鱼钩的取舍主要凭经验,由钩形的宽窄长短、钩条的粗细软硬和钩尖的锐利与否等方面入手,崇尚小钩钓大鱼、一钩通用,什么鱼都能钓。其中对钩形的选择是出于它适合装哪种形状的饵,以及钓饵与鱼目的配合。如钓饵用蚯蚓,地蚕等软体虫饵,钩柄就长一点;用面团或红薯块装钩,则用钩门宽、钩柄短的钩。  相似文献   

15.
颜恒 《钓鱼》2005,(10):27-27
鲤鱼,是水库主钓对象鱼之一。除了鲫鱼外,要数鲤鱼上钩的机会最多了。对于水库春钓时期鲤鱼是否咬钩的问题,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鲤鱼摆籽要比鲫鱼晚,大约在初夏的五六月份,在没有摆籽前,是不吃食的(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些荒唐,是否有科学道理,我没有研究过,但长期不吃食不就饿死了吗),另一说法是,鲤鱼一年四季都吃食,仲春后觅食的活动更为勤紧,因为冬季长期的水冷饵枯,处于食不饱腹的状态,春天天气转暖后,正是鲤鱼拼命索饵的时候。一是为了补充身体营养,增强体力,二是为了繁殖作准备,因此,春天鲤鱼咬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陈钢 《钓鱼》2005,(11):37-37
一、区别装钩法 将中等大小的蚯蚓分成三至四段,分别装钩,头部一段延用传统装钩方法,即钩从蚯蚓头部刺八,去掉蚯蚓项圈部分或过项圈留一部分蚓体(大部分鱼不喜欢蚯蚓项圈处的气味),对其余蚯蚓段,装钩时先用鱼钩在离断口1~2毫米处横刺八蚯蚓段体,可刺八单层,也可刺八双层,而后将钩打个弯,顺穿八蚯蚓段腔内,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垂钓时也不会让鱼轻易地拉出或吃掉钓饵。  相似文献   

17.
于文福 《钓鱼》2011,(19):56-57
二是针对虾虎鱼个大,行动迟缓的特点,随机应变。小虾虎鱼正如同精力充沛的少年,“朝气蓬勃”,具有思维敏捷,行动快捷的特点,因此见到饵就会抢。表现在钓竿上,则是摆幅快捷,稍纵即逝。而大个虾虎鱼则不然,有的咬钩之后竿梢只是轻微一点,  相似文献   

18.
东山  张天林 《垂钓》2001,(7):20-21
鲢鳙既不吃蚯蚓、红虫等荤饵,也不吃面团、糟食等素饵,以前不被当作垂钓的对象鱼。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的钓友们发现鲢鳙喜欢酸臭味的饵料,尤其对水中雾化的面浆团感兴趣,于是发明了“飞钩”酸臭饵钓鲢鳙的妙方。从此,鲢鳙鱼也成为人们垂钓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钓鱼》杂志1998年第四期刊登了董毓柏先生《海竿炸弹钩面饵制作新法》的文章,我有不同的看法,愿与董先生切磋。1.炸弹钩与面饵不能混为一谈用锦纶软线拴就的组钩(有的称钩组或钓组),可以使用软、硬糟各种不同性质的钓饵,钓友们通常的说法是用什么样的钓饵装钩就叫什么钩,如用松散原料装就的炸弹钩,其实指的是饵不是钩。炸弹钩的特点就是“炸”,这是一个特定的名称,如果不炸,就不应叫炸弹钩。董文所说的原料用一半面粉,还加糯米粉、粘米粉,这完全是面饵,而且还是一种耐水浸泡的粘面饵,与炸弹钩不搭界,不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鞠成伟 《钓鱼》2004,(14):21-21
同池垂钓,有人一条接一条地把鱼钓上来,有人隔三差五地也能把鱼钓上来,可有的人怎么也钓不到鱼。有的人甚至凑到别人旁边,把钩扔到人家的窝子里,那鱼也是咬人家的钩,不咬他的钩。遇到这种情况,真是有人爽歪歪,有人气鼓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