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淑敏在1987年小说《昆仑殇》而成功地登上了文坛,其后她的《伴随你建立功勋》、《女人之约》、《原始股》、《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接二连三获得各类奖项,毕淑敏成为90年代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尽管她在文坛上是属于“大器晚成”者,其创作数量不及当代其他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从作家特殊的家庭、身世和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出发,探析叶广芩创作家族小说《采桑子》的深层动机,认为一种源于内心的强烈叙述欲望是其家族小说创作的最直接的心理动因,家族小说不过是她宣泄自己叙述欲望的一个闸口。  相似文献   

3.
孙惠芬是大连新时期文坛继邓刚之后的又一优秀青年作家,数百万字的创作开辟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世界,对村镇人和他们活动的世界的展示,使她在国内文坛也倍受瞩目。传统文化是她创作的源头。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为她塑造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以构建"约克纳帕塔法"世界而享誉文坛的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与营造出一个"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的作家莫言可以说是东西方家族小说的代表人物。这两位既不同时,也不同地,分属于不同文化圈的作家在创作上却颇有相通之处。本文从这两位作家的家族小说入手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亲情等方面,分析其创作的异同与相似之处。福克纳与莫言通过对笔下若干家族历史图景的描摹和营构,探寻家族沦亡衰败的复杂成因,进而展露出作家对人的生命力渐趋萎缩现象的焦灼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论述了叶广芩 9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色。叶广芩以其贵族世家的出身、旅居日本的经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 90年代将其创作指向对历史变革中贵族世家所葆有的民族文化人格精神的拷问 ,以及对同属儒家文化范畴的中日两个民族文化人格精神的观照比较。她的小说透过生活的表象 ,穿超现实的意识形态 ,直抵民族文化人格精神 ,并对之作深刻的反思 :既不可完全背弃传统文化人格 ,也不可完全拘囿于传统文化人格 ,应该否弃其糟粕 ,鞭挞人格异化的死结 ,光大其精华 ,使人性、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叶广芩创作家族小说《采桑子》的深层心理动因,是出自内心强烈的叙述欲望,家族小说不过是她宣泄自己叙述欲望的一个闸口。独特的家庭身世和生活经历,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使其小说蕴含着浓厚的以“真实”为生命基调的散文化特质,这是作家表达叙述欲望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历史无可阻挡地进入了一个物化的时代,一个缺乏想象的时代,一个典型的文学与商业共谋的时代。在社会转型的裹挟之下,以马原、余华等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的创作也出现了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他们或回归传统的现实主义,或徘徊在先锋和传统之间,或创作衰减,逐渐淡出文坛,惟有残雪始终坚持先锋的创作姿态,对生存困境的突围、对残雪式意象的偏执和对怪诞叙事语言的延续仍然是她90年代后小说创作的主要表征,叛逆女神走上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至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从鲁迅开始,此后许多作家在家族小说的创作中都有继承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代表作,但是直到80年代中后期,家族小说才有大的突破,模式上继承了"五四文学"叛逆与教赎的模式,但又有所创新.作家的探寻一是注重对历史的个人体验,二是注重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这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观上是作家自身的反省与探索;客观上一是结构样式的特殊性,二是历史的变迁与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女作家是屈指可数的,从松花江畔步上文坛的白朗堪称是其中之一位知名者。白朗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始终是把自己的笔当作战斗的武器献身干党的文学事业的。她的创作就数量而言,足以跻入高产作家之列。那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的笔致、深婉的感情、质朴的风格、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战斗性不仅吸引和打动过厂大的中国读者,而且她的力作《为了幸福的明天》远远传播到国外。白朗是在“红色的三十年代”崛起于东北文坛的革命作家,是东北作家群的主要成员之一,她的创作既显露着作家本人的艺术个性,又可以从中窥见“东北作家群”创作的思想艺术风貌的某些共性。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兼擅  相似文献   

10.
在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东北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位受地域文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女作家。东北特有的黑土地文化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始终以对生活朴素的理解、母性的情怀以及民间的视角重彩涂抹着故乡的地域风情,始终执著而又诗意地表达着对黑土地的深情以及对故土生命的热爱。本文试从创作动因、创作视野、情感观照以及叙述视角等角度探究黑土地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