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又称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2.
改诗是诗人提高诗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毛泽东的诗词同样经历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诗要用形象思维,改诗应重视加强字词的形象性,以形象的语词表达诗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是绘画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综合体。诗的绘画性即诗的语言的形象性,诗的抒情性即诗的语言的感情色彩,诗的音乐性即诗的语言的抑扬顿挫。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格律化上。毛泽东的改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写作的特点,说明诗歌修辞应重视语象的可视性、语意的抒情性和语音的音乐性。学习毛泽东的改诗,不仅可以提高诗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修辞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引言 有人说,诗就是美,美的就是诗的。 有人说,诗是最高贵的美。 有人说,没有诗的人生只能称为生存,有了诗的人生才能称之为生活。  相似文献   

6.
朱熹《春日》等三首诗以物喻理,物态宛然,理意深邃,诗味浓醇,是烩灸人口的好诗。陆、朱鹅湖之会、铅山之晤期间所写的三首诗,虽诗味欠醇,但鹅湖陆、朱之辩未留下详细记载,这三首诗有重要的理学史价值。这些诗,以诗载道,多铸字精炼,以浅文作深语,或简言深蕴,或借代曲指,不易捉摸作者真意。笔者对这几首诗谈些粗浅理解,并尝试英译。为便于译诗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所蕴哲理,译诗后附了些必要的注释与简介。  相似文献   

7.
诗的发展同诗之生成和诗之衍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诗之生成决定了诗的盛衰,同时诗之衍变以流动的方式作用于诗.中国诗的发展轨迹呈陨落状,章试从诗之生成、诗之衍变等方面来探究诗陨落之根源。  相似文献   

8.
避题诗几则     
《辅导员》2011,(13):125-125,88
咏物谜诗,也称避题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你能猜出来这几首咏物诗的题目吗?  相似文献   

9.
《摩罗诗力说》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诗力,它源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真性实感,对民族民生的责任感,它在诗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感人的热力,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追求、它能夺人魂魄、涵养人之精神,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鲁迅先生从诗的功用及怎样发挥诗之用强调了诗力,而最能显现诗力的当属摩罗诗。  相似文献   

10.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甲诗的某些诗句,句型与乙诗中的某些诗句、句型相同相近,因而构成了两诗之间的血缘联系,我们称之为“《诗》血缘句”通过对它的研究,对《诗》的创作形成,成诗的时间、诗的作者、流传、传授过程、分类,诗与音乐的关系,《诗经》时代人们的对诗歌的理解,诗的创作手法、诗的注疏等一系列问题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从本质上讲,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雅诗凡105篇,就其内容来分,计有怨刺诗34篇,赞颂诗25篇,宴饮诗13篇,爱情诗13篇,史诗5篇,其它诗15篇(内容各有所述,但同一主题又不足5篇,姑且归为一)。由上统计可知,怨刺诗占了雅诗的三分之一左右。怨刺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如把《诗经》放在历史上来考察,那么,对中国古代思想、古代政治和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怨刺诗。笔者对刺话已作过一些探讨(拙作《二雅刺诗内容深》和《二雅刺诗再探》分别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本文拟对怨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怨诗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4.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前人的诸多论述都说明了诗与诗人情感心志密切相关,这为我们读者解读和欣赏古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不妨先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其心,解其志,而后吟其诗,悟其情。即在欣赏之前,先了解和理解诗的作者——诗人。首先诗是人作为社会之人…  相似文献   

15.
这里有山,这里有云;这里有梦,这里有魂;这里有爱,这里有心。郁郁的青山,淡淡的白云;白云绕着青山,青山恋粉白云。诗之心,爱之魂。诗如其爱,爱如其人。诗坛泰斗,如山。诗歌女神,如云。史家之绝唱,梦传承。无韵之离骚,诗含韵。诗如高瑛的心:“我的心,是一把琴,只要真诚地拨动,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她的一生,如梦中诗,如诗中梦;又如梦后云伴山,山绕云。诗中有感情魅力的意象,诗中有理性光辉的隐喻;诗中有情思的熔铸,有情感节奏与智慧节奏的交合!诗讴歌赞颂藤:“属你最多情,爱上了谁,就和谁缠绵一生。”她给膏年一首诗,…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学文学教师,在诗的问题上,近些年来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诗的园地在急剧地缩小:爱诗的人寥寥无几,写诗的人所写的已大多根本不是诗,包括文学报刊在内的媒体把诗打入冷宫,  相似文献   

17.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应制诗兴起于齐粱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18.
剥皮诗也称套改诗或戏仿诗,通常是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歌形式为基础,通过调换、增减或改动部分字句,赋予该诗新的内容。剥皮诗的语言常带有调侃意味,在嬉笑怒骂之间寄寓新意,读来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50年代具体诗在西方诗坛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为一场国际性的运动。从总体上说,这一派诗人一反传统,采用开放形式。在他们笔下,单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依靠丰富的想象,通过变更、合并、剪辑、混和、颠倒等手法,把单词组成某些视觉图案。换句话,具体诗就是使用视觉形式来表达意义的诗。究其根源这种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比伦。发展至今,已有象形诗、音响诗、表演诗、发掘诗、打字诗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