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些作者在不了解某些词语本义的情况下,信手拈来随意用上了,以致在感情色彩上出现了误差,产生了相反的效果,现举例如下:这个首次按国际规范办的博览会,国内外服装设计大师、名家、企业都是趋之若鹜。1994年5月12日《南京日报》,题目《南泉企业,你在乎什么?》)“趋之若鹜”字典解释为: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而在上例中所提的博览会是件好事情,国内外服装设计大师、名家、企业都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正当西安市市民想知道市政府今年又将提出为群众办“十件事”的内容时,《西安日报》1月8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不提“十件事”随时办实事》。这是一则好消息,更是一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3.
从《便衣警察》到《永不瞑目》,海岩成了“煽情高手”、“票房毒药”。有意思的是,海岩煽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喜欢的人哭成了泪人儿,不喜欢的人撇嘴鄙夷。这情形很像吃北京臭豆腐,趋之若鹜和掩鼻狂奔的两拨人,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4.
去年岁末,许多媒体刊发了一则《原兰溪市委书记孔哲涉嫌杀害女记者方筱萍》的案件。在刊发这起案件时,不少媒体还特意加上“不正当男女关系引发凶案”、“是不正当男女关系,还是另有隐情”等扎眼的文字。 这些报道似乎告诉人们,这是一起桃色事件、情杀事件。 然而,此案经开庭审理,原来是一起普通的凶杀案件。  相似文献   

5.
眼下官司热。尤其是文坛官司热。名人告名人,自然是热闹非凡,这不消多说。就是“名人告非名人”,或者“非名人告名人”,也会使不少旁观者趋之若鹜,并且使其中的非名人也连带“升值”,从此变为“名人”——这其中的奥妙,实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和一下子参透。你看,这不又出了一件“笔墨官司”。报载:有一家商业单位状告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据《法制日报》报道:1992年6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题为《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报道,内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辞书编纂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应该肯定主流是好的,但也不能忽视有不小的阴暗面。为数不少的一批无知却有胆的人,以为编纂辞书有名有利可图,趋之若鹜,采取不可思议的手段,不断炮制出质量低劣、祸国殃民的辞书。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号称“辞书大王”、“超韦伯斯特”的王同亿接连推出号称“当代中国辞书之最”的《语言大典》以及号称“换代性产品”的《新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和《新编新华字典》等一批劣质辞书。  相似文献   

7.
传媒     
在一片喧嚣声里,2002年度《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新鲜出炉。今年的富豪榜由于所谓的“纳税风波”而更加引人注目。因为有证据表明,不少富豪存在一定程度的没有足额纳税问题,富豪被列入征税重点,且据说《福布斯》排行榜已经成为税务机关按图索骥的“图”。于是,很多富豪趋之若鹜的福布斯排行榜,今年却  相似文献   

8.
谁是大英雄     
《英雄》在媒体趋之若鹜的前期炒作后终于首映,然后不出所料地成为和电影中刺客“无名”同样的结局:成为众人的箭靶子  相似文献   

9.
小说家个个都是高人,他们不只是熟参、透悟了世事人情,而且对于自身、同行以及古今文人的了解,同样可以说是“心知肚明”,绝不含糊。新近读到李国文先生的《李国文说唐》,就使我生出此种感想。作为当代出类拔萃、实力雄厚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得奖专业户”,那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趣事     
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9,(23):4-5
11月23日,《华尔街日报》以《排尾之争以五矿认错告终》为题,报道了中国五矿集团与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笔墨官司的结局:一方是中国官方新华社下属的报纸,一方是实力雄厚的中国国有企业;双方就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展开的纷争似乎已经达成停火协议。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8,(1):17
近日来,一本神秘紫色图书抢尽了图书市场时尚风头,购买者趋之若鹜,尤其白领阶层更是如获至宝,喜爱有加。 办公在北京建外SOHO的王先生表示,在现在的白领圈里已经不流行操练“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必杀绝技了,风向改变流行学习“身体语言”了。这本16开大小的《  相似文献   

13.
正当人们沉浸在“渴望热”里,津津乐道于剧中的人和事的时候,古城西安竟冒出一个真实的“慧芳”来。而且还是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女郎,这无疑是一条鲜活的颇具“轰动效应”的社会新闻。新闻特写《西安出了个洋“慧芳”》(刊于《经济参考》3月9日一版)就是这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因而它一“曝光”,就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文摘报》等全国30多家报刊均在显著位置予以转载。作者和洋“慧芳”柯罗娜收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大洋彼岸的许多热情洋溢的来信。《陕西日报》前总编张光在看后拍案称道,他说:“这篇报道好!它反映了人间都有真情在。”张光的话可以说点出了这篇新闻的灵魂所在。这条新闻之所以如此具有“爆炸性”,除了其本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年初接见《解放军报》社干部时指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紧跟着3月份召开的“两会”期间。《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又重新探讨新闻出版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这一话题。 我离休已多年,但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职业敏感自觉不自觉地让我时时关注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正当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实践步入深化阶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玲玲拿着作业本来找我:“叔叔,老师让我们自选词组造句,你看看我造的这些句子对不对?”我接过作业本,见其中有个句子是:“趋之若鹜——清晨,运动场上很热闹,参加锻炼的人趋之若鹜。”我笑着说:“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参加锻炼是好事,怎么能用“趋之若鹜”呢?”“可是,我是仿照报纸上的话造的句,难道报纸上也会用错吗?”她似乎不服气,又回家拿来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上面的一句话:“我区人才交流会上,教育成了‘热门’,人们趋之若鹜。”我苦笑着说:“是的,报纸上这儿是用错了。”我又向她讲了“趋之若鹜”的含义和词性。玲玲听了,又嘟起小嘴说:“原来是这样,老师还说课外看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哩!”  相似文献   

16.
《光明日报》3月6日发表松郁郁《“胡雪岩”值得趋之若鹜吗?》一文,批评《胡雪岩全传》风靡一时和众多商家热心投资拍摄胡雪岩生平事迹电视连续剧的现象。文章说,要对胡雪岩进行评价,就要了解胡雪岩的生平和为人。此人祖籍安徽绩溪,生于1823年。少年时家贫读书不多,后来在杭州钱庄学徒、就业。生活在社会底层,他耳濡目染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渐渐熟稔各种营私舞弊、拍马钻营的套路。他曾经冒着风险挪用钱庄500两银子资助穷愁潦倒的冗吏王有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行业相比,书业不算受金融风暴冲击严重的行业,不过经济寒冬的“寒气”还是或多或少地“侵袭”了中国书业,一方面原本热闹的书店人气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出版社为控制风险压缩选题。正当人们感叹2008年书市将在无功无过中画上句号时,少儿出版界却迎难而上,向书市“寒冬”发起了挑战。近日,记者了解到有“第一少儿畅销书”之称的《冒险小虎队》系列后续新作《奇幻版女生冒险小虎队》10册将于本月初登陆全国各大书店卖场。  相似文献   

18.
张颂甲 《传媒》2002,(5):40-41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  相似文献   

19.
观点平台     
《青年记者》2004,(2):17-17
樊荣强:传媒业“不经济”,暴利是假像《新经济》杂志《中国八大“不经济”扫描》文章提出,传媒与区域、会展、园区、教育、文化、汽车、假日等八项被作者并称为“中国八大不经济现象”。规模不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在下降,甚至会跌破零变成负值的现  相似文献   

20.
1982年,正当“新闻无学”的说法颇为流行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了这本《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85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论新闻》),到今天终于同我们见面了。这犹如“空谷足音”,它不仅是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好教材,而且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填补了一项空白。《论新闻》虽然其中不少篇是摘编,但它是“文”而不是“语摘”;它不是“语录新闻学”,恰恰是批判了“语录新闻学”的产物。这本书是按年代次序编排,把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