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训诂学对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汉语、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训诂”?何谓“训诂学”?历来说法不一。直到近代和现代,看法仍然有分歧。如有的说“训诂是关系字义方面的一种专门学术。”有的说“训诂学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有的说“训  相似文献   

2.
“义训”质疑──兼论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训”是非常古老而且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但是,“义训”的定义和内容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坛,含糊不清,缺乏科学而统一的界定和说明。这不仅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陷于分歧混乱,自相矛盾,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立,给训诂学的教与学普及与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一、“义训”诸说简介“义训”这个训诂学术语,各家训诂学专著中,或经常用到但内容分歧;或有意回避而只字不提,情况颇为复杂,现仅就手边存书所及,稍作归纳介绍。(一)“义训”的归属:齐佩《训诂学概论》、周…  相似文献   

3.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古籍须从训诂开始,训诂是国学基础。训诂,专注于中国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涉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是国学者的基本功,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训诂学为国学基础学科,成为显学。它虽俗称“小学”,并不小,且成果丰硕。研究训诂学成为必要。《训诂得义论》乃是专门研究训诂学著作,是作者数十年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徐复先生兼综章、黄。克绍师裘,完成了“经验训诂学”向“理论训诂学”的转化,成为章、黄之后的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训诂学说包括七个方面:全凭语言事实材料得出结论,以声音阐明训诂,以上古音通训诂,借文法求训诂,视校勘为训诂的首要环节,发展并运用王国雏的二重证据法,从训诂学向词汇学过渡。  相似文献   

6.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定称、分类及其具体内容,我国训诂学界众说纷纭.通过举例阐述当今训诂学著作中关于训诂方法的不同定称以及训诂方法分类的不同标准,认为训诂术语应当纯一、固定、意义单一,训诂方法的分类要有科学的标准,以使训诂学更科学、严密.  相似文献   

7.
训诂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意见不一.将训诂方法与训诂方式区分开来,或者将训诂方法分为求义的方法和释义的方法,是训诂学上的进步,但仍有欠妥的地方.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训诂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在《诗经》训诂研究中点燃火炬,开辟新路:突破了“以古证古”的局限,把《诗经》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进行释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训诂资源;把《诗经》训诂与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从而使传统训诂学焕发出新的生机,总结出许多新鲜的训诂理论,为录代《诗经》训诂学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当代训诂学,也利于中国阐释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以语言解释语言”,道出了训诂学的本质,划清了训诂学与邻近学科的界限。“无时地之限域”,使训诂学进入了广阔的天地,是训诂学的一大解放。就语文教学来说,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和训诂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是各有自  相似文献   

10.
程燕 《现代语文》2007,(7):19-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训诂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复兴和发展,对训诂实践的梳理工作进入了理论层面,大量关于训诂学理论的专著和论文陆续出版发表,其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训诂学的性质和训诂方法.对于训诂方法的界定,诸家学说历来众说纷纭,而对于"义训"的归属,也一直存有分歧,这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关系混乱,研究者各持己说,使学习者无所适从,阻碍了训诂学的普及和研究.因此,深入研究训诂方法和义训,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训诂学是在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经义。因此,训诂学在训释词义的方法上,虽有形训、音训、义训之别,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义训上。因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于训诂之外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义训范围  相似文献   

12.
陈树 《现代语文》2006,(10):22-23
有清一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的训诂学著作数量之富、开掘之深,可以上溯到两汉.一批不朽的经典之作传于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的训诂学者治学理念正确、研究方法科学.他们对训诂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等成就融合运用于训诂学,大大突破了前人,将中国传统的"小学"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3.
所谓训诂学,就是指研究训诂的一门学科。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不了解意义的语言的意思。中国的训诂学有独有的特点,在世界语言发展史上,独具特色。我国的训诂学产生很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卓有成效。本文重在论述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训诂学发展状况,以此了解我国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首任,训诂方法多种多样,《春秋公羊传》正文训诂主要采用了据境索义和因声求义两种方法。据此认为,传统训诂学在先秦已经萌芽,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已经基本成熟。穷尽性地整理与研究古籍中的训诂资料对于新时期训诂学的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其“敷陈详核、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而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空前绝后之作,不少学者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此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我们觉得,《文心雕龙》在传统语言学(小学)尤其是训诂学领域也有许多可贵的探索和精辟的见解,它同时亦是一分训诂学遗产。 刘勰为什么注重训诂? 训诂,有人称它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或“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的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训诂学作为“小学”里的一个部门,长期以来是服务于经学的。王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训诂学理论体系形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其实,最早对训诂学理论体系作出初步构建的是戴震。他从训诂的功用、训诂的前提、训诂对象、从事训诂的条件、训诂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训诂学思想,指出训诂功能是探寻古道,训诂前提是校勘文字,训诂对象是字义、名物、制度,从事训诂的条件是具备广博知识,训诂方法是因物求则。戴震构建的训诂学理论体系对训诂学专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的词义取向或文化取向,关系到训诂学的学科建设方向,以及如何与现代学科相衔接。作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型时期的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和王宁先生在关注训诂的词义内涵以及训诂学与词义学相衔接的同时,也关注训诂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层文化内涵、制度层文化内涵和心理层文化内涵),以全面、联系的眼光看待训诂中词义与文化的关系,并付诸训诂实践。陆王训诂学理论的文化观对训诂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熹注《四书》,既不象汉唐诸儒那样信古无疑,遵修旧文而鲜有创新,也不象一般宋儒那样蔑古轻经,空衍义理而学无根底,而是既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那独具风格的训诂学。长期以来,朱子的义理之学一直被看成是与传统训诂学无关的东西而遭到诋訾。实际上朱子的义理学是训诂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训诂学深入向前发展的结果,朱子训诂名物或阐发义理皆有所本,不蹈空言,不加妄测;他以注疏治训诂,以训诂通义理,同时又能以义理明训诂,训诂义理两不废。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先生认为“明训诂”是国学的基础之一,举凡涉猎中国文化的学人,都必须注入不同程度的精力于训诂学.那么,何为训诂学?它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许多学者也曾或粗略或详细地阐述过这些问题,本文就有关著述,结合个人浅见对训诂学的性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王引之《经义述闻》在研究训诂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修辞现象。当时修辞学尚未 脱离训诂学而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背景下,《经义述闻》在修辞学上的成绩有其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