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先秦道、儒、治刑名法术的学者无不讲它;汉代不仅学者讨论,还被施诸实践,造成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盛世。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为”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诸方面的内容。它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对于它的内涵和发展情况,学术界还没有人系统论述过。本文只试图就它在先秦时代的情况作一些探索。先秦“无为”思想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从西周初年(《诗》、《书》)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哲学同《易》的血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体系完整、哲理宏富的重要著作.它发端于春秋末年(由老聃遗传),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哲学思维发展之集大成.它之成书,广泛吸取了前人思想之精华,尤其同《易》有着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关于《老子》同《易》的血缘关系,历来的研究者多次提到过.宋人邵尧夫曰:  相似文献   

3.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8):I0002-I0002
8.韩非一、生平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早年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刑名法术之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力量贫弱,一方面,多次劝谏韩王变法图强革新,但始终未被采纳;一方面,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  相似文献   

4.
汉代“无为”思想承先秦“无为”思想而来,但有它新的特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高祖到景帝末,“无为”思想被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武帝建元、无光间《淮南子》和《论六家之要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先秦以来的“无为”思想作出了总结和发展;儒家独尊、黄老失势后,“无为”思想在政治方面巳无突破性进展,但在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兹略述如下。一、黄老派实施“无为”后的成效及局限汉高祖初定天下,儒生陆贾就从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述评     
<正> 一、韩非其人关于韩非其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太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除去所引《说难》及司马迁对韩非的评说之外,仅387字.但是,凭这寥寥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知道韩非一个大概了:(一)他是“韩之诸公子”.(二)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是当时大儒荀况的门人.(三)“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喜爱的是刑名法术之学,而不是儒家的学问,他从黄老中寻找刑名法术之依归,但黄老之学,并不是刑名法术.(四)“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属于残疾人之类.一般说来,残疾人以其残疾之故,用心比常人深刻.他善于写作,读其书,可知他的学术思想,以其峻峭锐利的文风,系统而完整地著明在他的书里.(五)“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下……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他著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徒托空言.(六)“人成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日:‘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相似文献   

6.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毅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毂梁传》。因此,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毂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毂梁传》,但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毂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毂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7.
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从而重视执政者的表率作用,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儒家学者的优良传统之一.这个传统的奠基者是孔子,并为先秦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他鲜明地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的观点,主张治国执政要依靠德教礼义.之后,孟子强调“善教”的作用.荀子强调“隆礼”.乃至认定“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都是这一传统的发展.对于这个传统,我以为应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源于西周末年,在春秋时代得到确立,此后便一直存在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是后世华夷思想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本文对“华夷之辨”形成时期以及它的演变时期的研究做了具体论述,之后又论述了在“华夷之辨”思想影响下的具体事件。  相似文献   

9.
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无为论》(李生龙著)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其主要特色有: 一、考察全面系统,对“无为”这一范畴的界划明确。一般研究者论“无为”,多局限于道家,而且多局限于先秦汉初。对道家以外,汉以下的“无为”思想较少注意。作者则对先秦至明清与“无为”有关的许多资料都加以了注意。道家以外,对儒家、法家、玄学家、理学家、心学家以及道教等的“无为”思想都有论列。二、分析入微,对“无为”思想的复杂内容作了非常精细的剖判。历史上讲“无为”的人很多,由于各人讲的  相似文献   

10.
以《史记》、《汉书》相关记载为据,分析儒学由边缘走向汉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真相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汉武帝已确认“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前提背景下,才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言,是附议而非创议。董仲舒所以被推为“一代儒宗”,是因为他始以阴阳推《春秋》灾异之变,属辞比事,古为今用,为汉代儒家学者随时变通转化角色意识建立了典范。董仲舒倡“王道三纲”,不惜违背先秦儒家的学术立场,而以黄老刑名学说修正儒家学理,昭示了汉代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东汉末年人们所持的"霸世"、"霸功"或"霸业"观念出发,当时人对自己所处的动乱的政治环境有很明确的认知,因此对自己所持的政治理想有很清楚的定位,即明确以"霸政"作为自己政治上努力追求的目标。"霸政"政治理想的定位使得人们放弃了对"王政"政治理想的追求,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放松对手段的要求而更多地强调实际效果。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对东汉末年曹操、诸葛亮等人的刑名法术政治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是汉末刑名法术之治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就像先秦被划分成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样,本文试图为先秦玺印进行断代。有些学者认为玺印形成于商代,而有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笼统地称春秋战国玺。事实上西周的玺印不同于春秋玺印,春秋玺印又不同于战国玺印。笔者发现了西周陶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用玺印抑印而成的。西周玺印被确认后,其他各代玺印也就容易被区分开来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以《左传》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西周礼治之现实,春秋礼治的演进以及孔子对春秋礼治思想的继承的考察,凸显出春秋礼治思想在先秦礼治思想的封建化嬗变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孔子礼学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经》和《楚辞》是诗歌发展的源头,先秦的《孟子》《庄子》等哲理散文、《左传》《国策》等历史散文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是散文发展的源头,它们哺育着后代无数的作家,对于戏剧小说在情节上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影响。《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有祭歌、乐歌、叙事诗、抒情诗、社会讽刺诗,广泛反映了约自西周到春秋五百年间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斗争。尤其“风”(也叫“  相似文献   

16.
关于《周易》卦爻辞编定的年代,学者们虽然作了不少文章,但是见仁见智,至今众说不一。较有影响的有三说:殷周之际(持此说者居多)、西周末年、战国初年。后一说时代嫌晚,难以成立,前二说又未免把时代定得过早。先秦绝大多数著作,都不是成于一时,出自一手,《易经》这样的策筮著作,更是如此。《左传》、《国语》所引爻辞尚无爻题,近年考古发现,卦画中的阴阳符号直到西汉尚未定型,而独以为卦爻辞编定于殷周之际或西周之末,很难符合实际。本文想就卦爻辞的内容及《易》与《诗》、《书》、《春秋》的关系,结合有关出土资料,提出一些浅见,说明卦爻辞的编定已入春秋后期,但不晚于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不当之处,希望指正。  相似文献   

17.
一从什么角度看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奴隶社会西周春秋的社会性质,是史学界多年争论未决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及和它有关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历史现象和人物等等的正确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史学界一个迫切任务.到目前为止,对西周春秋社会性质,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是奴隶社会;(二)是封建社会;(三)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但封建关系确已占了主导的地位.个人认为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而是奴隶制社会.我之所以认为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社会,基本上是根据以下的理由,即:西周春社的史料证  相似文献   

18.
葛生浮世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受到历代爱书之人的尊崇.  相似文献   

19.
《礼记》是孔子的弟子、门人和儒家后学传习《礼经》的“记”的汇集,是春秋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对“礼”的解说、补充和有关论文的汇编。它不仅是一部积累起来的学术史,也是我国秦汉以前的一部社会生活史,其当代价值,不仅在经史方面,更多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其中先秦人之礼仪生活、心理状态、情感反应、做人准则、民族的伦理道德、国家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商”一般是指具有相应化和道德的商人。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儒商,即儒商的形成阶段,其典型代表有三位:陶朱、子贡、白圭。陶朱公名叫范蠡,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他曾经跟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的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