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的瑰宝,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最早于1905年被选入初等小学教材《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九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木兰诗》一直被频繁地选入国文教科书。"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既是教学目标的物化形态,又是学习流程的集中体现。"(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木兰诗》从最早进入语文教材到现今.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课堂提问都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杠杆,也是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语文课堂提问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巧设计课堂问题,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以《木兰诗》教学片断为例,来谈一下在课堂教学中精巧设问的方法。《木兰诗》是人们熟知的一首古代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教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是一篇著名的乐府民歌."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范文兰《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522页)《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一)对《木兰诗》一些问题的争论,历来很多.一、关于木兰其人的问题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并无确切的史料可作依据.对木兰的籍贯,有各种说法.有的说  相似文献   

5.
<正>《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系北朝民歌,最早著录于南朝梁、陈间智匠所撰之《古今乐录》,后被收入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中。本两首,流行的是第一首。它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因此,凡读古诗者,无不读《木兰诗》!凡读《木兰诗》者,无不为其震憾人心的力量所折服。但《木兰诗》中也有一些长期被误解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写出来,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对《木兰诗》产生以来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忠孝节烈、追求平等、豪勇爱国等木兰的主要形象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木兰形象审美内涵不断丰富、古今流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明代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赞《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那么,《木兰诗》为什么受到如此赞赏呢?翻阅近四十年来的各种中国文学史、论说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木兰诗》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位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勤劳、善良、机智、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题注源流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是南朝陈代以前的作品?或是隋末和唐代的作品?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近来,齐天举先生撰文,从分析各家题注源流入手,多方面论证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木兰诗》题注的不可靠,以此否定《古今乐录》对《木兰诗》的著录,最  相似文献   

11.
一、引渡型 于漪老师上《木兰诗》一课时,在解释了诗题之后,并未马上让学生诵读,而是补充讲解了如下一段话:“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木兰诗》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首叙事诗的艺术美吧!”这几句对《木兰诗》评价的过渡语,将教学环节从解题引渡到诵读、鉴赏,情趣相生,流畅自然。 二、串联型 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文章的中心线索、中心论点、文眼等主线来设计过渡语,串联各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就可以把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作为串联段落层次的问题,设计诸如“我们已经领教了变色龙的第一次变色,那么,接下去他还会怎么变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他变色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疑问和求索中自  相似文献   

12.
从宋代开始,《木兰诗》的成诗年代和木兰故里等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进入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发掘各类文献,试图重新解开《木兰诗》年代本事的疑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梳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木兰诗》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对《木兰诗》及木兰故事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拙作《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续证》发表后,赵从仁先生两次著文提出批评。其一题为《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刊于《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笔者已有文章答覆(稿在《中州学刊》)。其二题为《木兰诗题注源流辨》,刊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对该文提出的问题,笔者再作答覆。  相似文献   

15.
王锐 《现代语文》2006,(1):20-21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自诞生起便广为流传,后世作家一再把这一故事写成戏剧、小说,木兰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历代的诗论家对《木兰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推为乐府中千古杰作,它和《孔雀东南飞》共称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所叙故事当起于北朝,并在当时形成诗歌的原形,后来流传至南方,又经南朝人和唐人润饰,遂成为今天的《木兰诗》。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杰作,其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从叙事符号的角度对《木兰诗》进行研究是基于罗兰·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借鉴其在《S/Z》这部著作中所采用的分析模式,将诗歌文本分割成若干个意义单位,并对其进行符码归类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关于《木兰诗》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的意义、成诗的年代以及木兰本人的真实性等。下面依据史书记载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意图几方面论述了《木兰诗》的要害是宣传“孝道”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中几个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许可同志《关于〈木兰诗〉的时代》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五期),推断《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前期,本文以此为前提,就《木兰诗》中的几个地名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是我国诗歌遗产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道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在文学宝库中闪耀争辉。在学习和欣赏《木兰诗》这一诗歌名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自始至终没有对木兰进行直接的、正面的、浓墨重彩的外貌描写,而较多地采用细腻的、含蓄的心理刻画来塑造木兰这一英雄形象,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她英雄的性格特征,这是《木兰诗》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