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晓蓉 《当代图书馆》2010,(3):73-75,26
《当代图书馆》要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图书馆学者。他们让我写一写赖伯年先生。当我向赖先生表示这层意思时,他微笑着说:“我的那些事你们都知道,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有三句话:我这一生,与书有缘,与图书馆有缘,与图书馆人有缘。”我根据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2.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很晚才知道这句话,所以之前我的生活曾被我搞丢了很多美好。不会拒绝酒局,经常喝得七荤八素;不会拒绝额外的工作,所以经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不会拒绝应酬,周末想在家完整休息一天的愿望也实现不了;不会拒绝漂亮女孩……这条是我瞎想的,其实压根没有漂亮女孩给我让我拒绝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女秘书抱着一摞与人齐高的读者来信对老总说:“这是今天读者寄来的‘贵报错别字与语法纠错’”。而老总大笑着说:“好事情!这说明咱报发行量在增加,知名度在提高!”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5.
漫画可以完全没有文字,甚至连标题也没有,但也能使人一目了然,即所谓无字漫画.有时我也采取这种形式,而更多的情况下我习惯于运用文字来辅助,利用语言艺术使一幅漫画增加一点“文学”成份,让读者去回味. 漫画中利用文字一般说有三种形式:对话、旁白和标题.另外还有韵文和打油诗。记得我画过一张说明精神与健康的关系的漫画:画面上林黛玉守着药罐子愁眉不展,身旁立着老寿星对她在抚慰。有一句话白:“林姑娘你总是这  相似文献   

6.
我不后悔     
1991年1月21日,上午。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的一个很平常的电话,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件事本身已经前前后后弄了两年有余,我也早已将它视为身外之物,外出采访,没有参加发奖仪式。通联部主任彭刚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是宋任穷同志为你发的奖”;而本报副总编汪大绶接过话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春阳,我事后真有些后悔,无论如何应该让你赶来就好了。”我当时心灵一颤,一  相似文献   

7.
一、讽刺画美国出版的一本漫画集《社论漫画和政治讽刺画》,介绍了世界上古今著名时事漫画家及其作品。在第一章首页上引用美国前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一句话:“我很高兴,李普曼不会画画。”李普曼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一位时事评论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位评论家会画漫画,对约翰逊更加不利。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报刊评论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总统竞选中,评论往往有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而以漫画这种评论形式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国老漫画家王乐天在报纸上撰文呼吁多创作些歌颂漫画,笔者也有同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漫画家应该积极投身改革大业,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新风尚,进行歌颂,以鼓舞信心,激励斗志。广大读者对歌颂性漫画是喜欢的,而且要求很高。前几年我们对漫画读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这里我不妨摘几段供大家研究。湖南的一位干部说:“……漫画不论讽刺的,歌颂的,幽默的都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好武器,一幅好的漫画,振聋发聩,动人心弦,胜过长篇大论。……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讽刺漫画,歌颂的漫画不是不爱,总觉得不易画好,在构思与技巧上有待探索。”有的读者说:“我周围的同志最喜欢幽默式的漫画,其次是讽刺式的,至于歌颂性的,一般难画好,倒不如弄成一幅含蓄些的宣传画。人们爱看富有蕴藉的宣传画,不愿看不伦不类的歌颂性漫画。”安徽省的一位读者来信说:“至于漫画  相似文献   

9.
神气的标点     
前几天坐在某银行拥挤的大厅内,我开始看手中握着的排队条,上面写着顺序号,下面有一行小字,“你前面还有XXX人,过时重排,出门无效!”除了那个XXX人看了让人胸闷之外,这句话其实没什么毛病,可看着看着我对后面的“!”生起气来——  相似文献   

10.
一条重大新闻可以撞击千万人的心灵,一幅好漫画也能让人百看不厌。时下,很多报纸均办有漫画专版,为新闻漫画创作者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漫画版的开设,也为丰富报纸内容,活跃报纸版面  相似文献   

11.
祁淑芳 《大观周刊》2011,(44):213-213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实话,以前我从没觉得这句话有多好,因为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已氢我渐渐磨成了严师,在学生面前我总是一副严肃庄重的样子,尤其是从不轻易表扬赞美学生,而在一节课上,实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些久经“教场”的老师们是多么吝啬自己对笺赞扬啊!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经典幽默漫画《布尔和比利》是由比利时著名漫画家罗巴精心编绘的儿童漫画,以一个小男孩布尔和他的小狗比利为主角,发生了一连串令人捧腹的滑稽故事.《布尔和比利》每页独立成篇,给人轻松明快的感觉,与幽默处常有余味无穷的结尾. 如果让我说出世界上名气最大的男孩与小狗的拍档,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两对,一对就是大名鼎鼎的“丁丁和米卢”,另一对就是“布尔和比利”.这两对拍档有不少共同处,首先他们都是来自欧洲的漫画王国比利时;其次他们都是经典漫画中的主角儿;再有他们都是高龄,细算起来丁丁和米卢应该有八十多岁了,布尔和比利的年龄也超过了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初入股市     
“你还没进股市啊,现在老头老太太们都进去了”。朋友的这句话让我感觉我很落伍,连老头老太太们都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手摇小小股东卡,纵横大大的股市,一指间,“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呐,披着“小资分子”的时髦外衣,却是“农民本色”不改,这么多年来,只是“咬定  相似文献   

14.
为使经典的“蝙蝠侠”系列作品具有美国黑人的典型性,DC漫画公司已经和黑人作家爱乐思·思蒙达成协议重创此作。思蒙是一位自由漫画作家,曾经塑造了“黑人杰克”这一著名形象。DC公司在看了思蒙自己的公司在1999年推出的《黑人杰克》后,对这一人物形象很有好感,所以邀请思蒙执笔重创《蝙蝠侠》。思蒙被授权合作创作5部冠名为《蝙蝠侠》的迷你系列漫画。 思蒙集自由作家、剧作家、导演与一身。他坦言创作“黑人杰克”的形象是因为“我想塑造一个英雄形象,看起来像我一样是个黑人,却又具有世界  相似文献   

15.
我既不会画漫画,也没有研究过漫画,但我很喜欢漫画,很支持在报上刊登新闻漫画。在我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人民日报是比较注意刊登新闻漫画的。我离开人民日报之后,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新闻漫画仍然是比较重视的。十年内乱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充满着荒唐、丑恶、血泪和冤恨。因此,在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拨乱反正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我们宣传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漫画界的同志是站在斗争前列的。那时,人民日报登了不少新闻漫画,而且还出了新闻提画专辑,集中了很多比较好的漫画对“四人帮”进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部让我如此迷醉又使我极度反感的书。”1991年9月26日我渎完米兰·昆德拉的《玩笑》(景凯旋译,作家出版社出版),情不自禁地在该书的空白页上写下了这句话。八年过去了,书中使我反感的部分,一直重压在心头,如鱼骨梗喉,不吐不快。我要让被昆德拉莫名其妙地抹上黑漆的伏契克的形象,在受误导的读者们头脑中得到公正的复原。昆德拉说这部描述“强奸与被  相似文献   

17.
“新聞業务”編輯同志: 貴刊第11期第45頁刊載了一幅漫画:“走私者”。漫画說光明日报这条船裝的是資本主义思想。我不了解你們为什么現在还要發表这样批判本报的漫画?难道本报現在还在贩卖資本主义思想嗎?人民日报不是在“七一”社論里就說本报的立場已經根本扭轉过来了嗎?而且最近又作了改组,这种不識时間、地点、条件,不恰当地批評光明日报的做法,看起来实在不能令人心服。  相似文献   

18.
假如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那么,对女记者的磨难不会亚于大海。在深不可测、犹如浪涛拍打着礁石的生活大海中,如何显示出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坚强以及忍耐? 没办法一言以概之。“我说过这句话”那一日,在颠簸的长途旅车中,邓伟志先生笑对我说:“小成,有人告诉我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让我选择事业与爱情。我宁要事业!”我回眸一笑:“我说过这句话,那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白天采  相似文献   

19.
一、讽刺画美国出版的一本漫画集《社论漫画和政治讽刺画》,介绍了世界上古今著名时事漫画家及其作品。在第一章首页上引用美国前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一句话:“我很高兴,李普曼不会画画。”李普曼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一位时事评论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位评论家会画漫画,对约翰逊更加不利。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报刊评论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总统竞选中,评论往往有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而以漫画这种评论形式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彭玉 《档案时空》2016,(12):11-11
一个人在生死攸关的手术之后,醒来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是问“手术怎么样?”或是说“好疼!”,也许还会说“别担心。”但杨君辉在肾癌手术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问:“有人打电话找我吗?”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是什么样的一种追求,是什么样的一种执着,能让一个人在跨过生死后,首先关心的是工作,而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