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文化学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话语由价值系统、陈述系统和表现系统三个维度构成。在价值系统维度,通过话语表达,增进学生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在陈述系统维度,营造平等、互生、共鸣的话语场域;在表现系统维度,实现话语平台、话语载体、话语形态的延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  相似文献   

2.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讲好课,关键在教学话语。疫情应对中只有发挥好教学话语这个"刃"的作用,才能强化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四个认同",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当下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面临挑战:部分教师缺乏在线授课经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和熟练,不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模式,积极主动构建有吸引力的在线教学话语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舆论引导力和凝聚力相对不足。思政课教师应选择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遵循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要求,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亲和力、交往力和辨别力;坚持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引领,强化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提升话语认同度。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场范式的奠基石.新时代全部思政课话语逻辑都不能脱离其内在的根本价值原理,必须把价值原理贯穿到立德树人话语场范式的根本价值上.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宣言》中生成思政课话语场范式的三重价值.从中生成思政课原理话语场原生价值,并在原生逻辑基础上生成思政课话语场之立德树人次生价值,在次生逻辑基础上生成思政课实践话语场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小果 《高教论坛》2022,(12):44-47
思政课在新媒体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要提升话语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学生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与内容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提升思政课话语影响力要适应学生认知转变,将视觉认知图式嵌入思政课话语教学中;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将平等对话方式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要开扩话语内容,将新观念应用到思政课的内容构建。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素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的四大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要真正发挥思政学科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实现新课标强调的正确价值引领。文章以"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为例,从三个视角阐释如何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讲好中国故事,直击学生心灵;尊重客观事实,增强学生使命;"隐藏"有形教育,注重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的多边互动,共同完成对真理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真理的认同并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因此,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塑造并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参与式体验、设计虚拟式体验、实施议题式教学等策略,强化本能认同、增强情感认同、提升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要求认同并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应通过情境创设、探究辨析、情感共鸣路径,实现政治认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构思政课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感知思政教育价值,落实思政课教学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栋  朱艳艳 《教书育人》2023,(33):76-7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效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效能,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着话语主体过于单一、新兴话语载体带来负面信息、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对话语受众特点认识不足等问题。要培养多元化话语主体,拓展多样化话语载体,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把握话语受众认知规律,从而重塑思政课话语体系,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的“金课”。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9,(4):71-74
网络表情包具有多元素组合的特点,其丰富的视觉和叙事风格很受当代大学生青睐。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了网络表情包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表情包等网络语言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和教育资源,增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互动与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差异和沟通不畅,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关系等。提出了积极发挥网络表情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者的网络语言能力、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大力营造健康和谐的高校网络育人环境,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温度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不能离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既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出发点,又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要实现的目的,更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标尺。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和谐统一,体现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素质提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内蕰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政育人价值,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可引导学生形塑正确价值观、增进政治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认知不足、转换红色文化传承话语体系能力不足、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教学路径不足等问题,要着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丰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从而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意蕴,也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兼具知识传授和政治情感培育双重功能,具有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探索更加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质的国家认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吸引力提升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关键环节。要弄懂高职思政课吸引力的基本释义,弄清影响高职思政课吸引力的主要因素,需从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重视程度、思政课教师素质、高职学生认同、教学方法创新、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探寻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吸引力提升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用典出发,引导学生精读原文、深悟原理,是基于学生视角、坚持问题导向,启发学生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内涵的兴趣激发路径。在课堂教学中切入典语,既可从学生的文化底色出发,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话语转化,构建师生对话路径,引导学生价值认同;也可从学生的接受偏好出发,延展用典,着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传播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受众)的基本特征,要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端正对思政课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传播效度,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一直很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对我党的认识和认同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把教育的内容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共产党、认同共产党,激励认同共产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加入进来.对青年大学生政党认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思政课教师应该有的政治敏感性和党性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政治觉悟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两者融合的难度,需要厘清两者内涵以及相统一的内在机理。政治性彰显思政课的功能特性,目的指向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理性则为政治性提供科学支撑,从规律性高度使青年学生获得道德认知,进而转化为道德行动能力。两者统一于道德认知的形成、育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讲道理”的本质属性中。在实践层面落实到师生交往当中,从问题聚焦教学方法改善、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三者合力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目前思政课教学话语还存在着解释力不强,缺乏时代性、刻板等问题,习近平的话语具有平民化、中国化、艺术化等鲜明特点,为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指明了路径,提供了研究范本。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首位。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实现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教师主要从学校教育体系弊端、家庭教育理念偏差、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三个方面探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运用“加强学校思政教育,丰富学生政治认知”“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坚定学生政治信念”“加大力度监管社会环境,加强学生政治参与”等方法来加强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