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献珍同志关于“合二而一”的观点,是否认矛盾、调和矛盾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一分为二”是根本对立的。可是,姚伯茂同志继《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后,又发表了《再评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讨论》(八月二日《文汇报》,竭力为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制造论据,歪曲“一分为二”,美化“合二而一”。在《浅评》中,姚伯茂同志通过虚构的矛盾分类,力图使“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而在《再评》中,已经不满足于独霸一方,把“合二而一”吹得非常美妙,认为“从本质上说”、“合二而一”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企图全部取而代之。姚伯茂同志的论点是错误的。论据是用诡辩、曲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刊2006年第6期)杨献珍在狱中和放逐地所写的申诉信和抗议书,已于1981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以《我的哲学“罪案”》一书问世(其中除收录了有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申诉外,还包括“综合经济论”问题和“合二而一”的问题的申诉以及其他有关文章),凡是看过这些文字  相似文献   

3.
目前哲学战线上正在展开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阶级调和论的斗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斗争。“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二而一”否定矛盾的斗争,坚持反对唯物辩证法,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场论战中,杨献珍同志是“合二而一”论的代表。“合二而一”,并不是杨献珍同志的独创。它是  相似文献   

4.
一、不能把吕大临、方以智的思想充作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在7月17日《人民日报》所载王中、郭佩衡同志的文章中,摘抄了一些杨献珍同志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见解。其中,杨献珍同志一再把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成就是古人吕大临的“合有无谓之玄”(注)与方以智的“合二而一”论。我以为,这种做法是反历史主义的。其结果,必将马克思主义降低到吕大临、方以智的水平,从根本上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原理。吕大临、方以智都是中国封建制末期的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自己的阶级地位、知识水平,都使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发现科学的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5.
杨献珍同志反复强调:“学习辩证法,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并且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杨献珍同志在这里所提出来的是一个普遍原则,并不限于处理两个对立思想,而是泛指观察任何事物,都必须把两个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要经常记住事物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地联系着的。”这种否认矛盾,排斥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的所谓“联系在一起”正是“合二而一”,是“合二而一”这一资产阶级反动世界观的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杨献珍同志拼命强调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什么为了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而是彻底反对“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最近正在进行着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是从艾恒武、林青山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开始的,接着杨献珍同志关于“合二而一”的思想之被揭露,这场大辩论的实质和意义就更为明朗化了。这决不是什么咬文咀字,而是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争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争论;是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观察和处理当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就以下的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上接本刊2007年第1期)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杨献珍曾多次致函《哲学研究》编辑部要求吴江拿出证据,吴江在1978年12月的一封信中答复说,他得出杨献珍同志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样一个判断,是根据杨献珍的一篇什么文章。对此,杨献珍立即进行了反驳,并将反驳信件致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接本刊2007年第3期)吴江在《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中对杨献珍的诬蔑攻击和栽赃陷害的事例,远不止杨献珍致《哲学研究》编辑部那三封信中的内容。其他比如说,1952年杨献珍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必然是“综合性”的,即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上接本刊2005年第4期)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申诉的补充的第三部分,杨献珍怀着痛切的心情希望组织上重新审查关于恩格斯是否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尤其是说是在恩格斯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肯定的。杨献珍以近似于乞求的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主客体统一论”?“主客体统一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潮? 甲:在一篇《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性的再认识”》的商榷性的文章中(《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认识》),曾指出柳树滋同志在对量子力学的科学内容的理解和哲学问题的解释上存在着一系列错误,今天读到他的一篇答辩文章,《微观测量问题与主客体关系——兼答何祚庥先生》(《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2期,以下简称《答辩》)。这  相似文献   

12.
在经过了第一个回合交锋后,王若水于1981年4月2日又撰写了《辩证法的命运——从列宁到斯大林再到毛泽东,并谈重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合二而一”之我见》一文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上。顾名思义从文章的标题就可看出这是王若水对我国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哲学战线上发生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和关于“合二而一”论的两次大论战发表他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李延祥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以下简称李文))。对于李文的主题,我完全赞成,但对李文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我则持有不同意见。关于全面论述“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我有另外的专题文章,这里仅就李文涉及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艾恒武、林青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该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见〔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作者认为,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二)事物本来是“合二而一”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书物。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研究“合二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我国哲学界曾进行过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这场争论本来是以学术争论开始的,但是,由于那个"理论权威"的捣乱和破坏,使这场争论成为一场政治性的批判和斗争,成为对坚持"合二而一"观点的杨献珍等同志的政治围攻.由于把不同的学术观点当成政治上的路线是非来整,"合二而一"被定为宣扬阶级投降的修正主义哲学,而"一分为二"则成了进行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哲学.实践证明,这场争论,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并没有起到什么促进作用,反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在《论实践》(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一文中,说明实践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现实化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过渡的双向桥梁。以后,见到了王永昌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2期上刊出的《论实践的本质》(以下简称《本质》)和《论实践对象化的基本内容和过程》(以下简称《过程》)两文,同时,也看了作者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实践问题的几篇文章。各篇  相似文献   

17.
一对杨献珍同志“合二而一”的批判,从一九六四年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哲学原理作一些新的探索,理应受到人们的鼓励。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平等的讨论,逐步取得一致的意见。一九六四年,关于“合二而一”的讨论刚刚开始,陈伯达控制的《红旗》便以“报道员”的名义定了调子,作了政治结论,说什么“合二而一”“是系统的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同党唱对台戏”,是“有意识地适应现代修正主义的需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討論,是从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但是,从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就“合二而一”問題和楊献珍同志商榷》一文来看,早在艾、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工程学的提出一九七八年春季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教育工程学》这个问题。一九七八年八月至一九七九年三月,敢峰同志在《光明日报》,《教育科学》第五期(1978.8.12)、第十期(1978.10.26)、第十九期(1979.3.1)连续发表了《试论教育工程》、《再论教育工程》、《三论教育工程》三篇文章,引起了我  相似文献   

20.
《语文报·高中版》第102期(总第911期)刊登了高东生同志《“缁衣”与“子墨衰绖”》一文。高东生同志就怎样正确理解鲁迅先生“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句中“缁衣”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说明:“《殽之战》写晋文公新丧,晋襄公要穿孝衣,但由于要‘伐秦师’——战斗的需要,‘子墨衰绖’——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