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在新时期的"故乡系列"创作中,主体的创作心理状况即选择"回乡"的心理动因和创作<受戒>最佳心态的出现,作品中人性探索的不断深化,以及"现实系列"创作中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增强.上述三个层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汪曾祺在新时期"主体性"回归的状况.由此可看出政治对文艺、政治对知识分子精神心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释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风俗画的特点,<受戒>中热闹适意的寺庙,温馨和谐的田园,率真清纯的初恋是故乡这幅风俗画最美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在80年代或者当代文学史的出场与小说《受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正是《受戒》奠定了汪曾祺在文学史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得汪曾祺不断模式化、符号化。《受戒》其后,评论界、文学史著述和现代传媒力量等共同参与了对汪曾祺这一经典形象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经典地位确立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不断放逐与遮蔽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汪曾祺的"喜"与"乐",还应从其整体创作中发现被文学史以及主流评论所遮蔽的"怒"与"哀",片面取认是对一个作家一生创作的不公平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言小说<任社娘传>和韩国汉文小说<丁香传>、<芝峰传>、<钟玉传>、<乌有兰传>在情节结构上颇有相似之处,可称为"美人计"小说.作者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意主旨等方面论述了中、韩小说的文化渊源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并指出韩国这组汉文小说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述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受戒》以清澈空灵的美学氛围和另类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形式层面,叙事时间的倒错、叙事视角的外聚焦与内聚集以及叙事交流上语言和形象上的空白,给读者带来叙事结构上的无限韵味;在审美层面,汪曾祺通过自然笔法描绘情感纯真的人物、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情节以及与人和谐共生的环境,呈现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桃源世界。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是以短篇小说《受戒》而名声大震的.《受戒》承续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传统,表达了人们对一种久违的和谐、纯净境界的理想诉求.可惜小说没有进行现代性意义的转换,表现了其小说理想实现的脆弱.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成熟时期的张爱玲,从情感到生活,从认识到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长期从事的文化研究工作,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她对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更使她朝着一条"平淡自然"的写实风格迈进.在<秧歌>中,"写出日常生活的况味"成为她最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自然和谐的人生理想─—简评汪曾祺的《邂逅集》李新平汪曾祺是本世纪40年代登上文坛的小说家。建国后,他陆陆续续的创作,贯穿了半个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他重振文坛,以其深厚的功力、创作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小说写得极富意境,一直以来,前人多从叙事学、文体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其代表作《受戒》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小说扬名于1980年代中国文坛,其意义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而被有识之士称作"中国士大夫文化培养起来的最后一位作家"。汪曾祺将"文气""逸品"说引进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境界和小说美学的新视野。他的小说无愧为"逸品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汪曾祺小说美学"之确立。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运用大量的闲笔,诗化的语言描写了碉子出家当和尚的这一事件,表现了明子和小英子之问朦胧的爱情.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天人合一、宁静超脱.塑造的人物互尊互爱、贵和求安.而小说中的抒情则展现乡土特征,显现清新灵动的特点.然而,就在这些看似宁静和谐超脱的语言背后.人们却忽略了文本所流露出的作者隐秘的伤痛.这些伤痛是臆藏在和谐下的,是和谐中的不和谐.既是作者对现实压抑人性的一种控诉.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也是对理想社会到来的一种美好期望.本文将从小说的创作的缘由、取名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乡之情略窥作者隐秘的伤痛.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追求和谐的审美风格。在内容上,一方面体现为弘扬人情美、人性美,生存与诗意的统一和相融;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人性恶的温和消解。这些小说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性”,体现其人道主义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7.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铁木前传>是孙犁继<荷花淀>之后最为人称誉的作品,被视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主题和意旨的探讨几乎从未停止,其多义而敞开的品格不断召唤着人们的阐释冲动.事实上,它是孙犁无法写竣的半部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当时时代的认知与自身的美学追求之间存在某种错位,以致小说的主题意蕴表现出明显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9.
<正>错位,常用来比喻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作为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错位是指打破习以为常的"物理秩序"与"心理秩序",让人们在别开生面中发现生活的内涵、获得审美的享受。如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当地的和尚住在一个尼姑庵里,这看似离奇的情节安排实际上暗示着一种错位——当地的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作为一位具有独特美学追求和深厚艺术功力的作家,精通中国的绘画之道,并把其中有益的思想成功融入小说创作中。从绘画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其选材来源于真生活,包孕着真性情;造形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色浓淡相宜,和谐明净;构图以横云断岭之法,臻至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之境。探究中国绘画关学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体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所展现的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