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屈原作品,千百年来众口赞颂,衣被百代,影响深巨,不仅起而效尤者有之,且研究评论者历代不乏。然而,屈原作品究应何称?却迄今莫衷一是:有曰屈赋者,有曰楚辞者,有曰屈骚者。究竟应冠以屈原作品什么名称,才能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似不可不辨。先看屈赋一称。赋是什么?一般来说,讲到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概念:其一,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它属于“诗”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可谓的论;其二,乃是文体之一种,系由诗发展而来,至  相似文献   

2.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3.
宋代结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因此,元朝时便有人把宋与汉唐相比,并称为“后三代”宋代的发展形势和王朝的统治力量虽然比不上汉和唐,但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产生了许多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一些特点:第一,农民起义反封建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唐末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称号为转折,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提出“平等”的主张,以至南宋初年钟相、杨么领导的起义,更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战斗口号.这些口号或主张明显地要求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均,把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为以后的农民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次,两宋时期,农民起义次数之多,阶级矛盾的尖锐剧烈,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大小农民起义至少有四百次以上.而  相似文献   

4.
《宋代户口》稽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地主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为适应土地私有制,征调赋役从历代以“人丁为本”过渡到以“资产为准”,户籍制度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宋代史籍对处于这一重大变革时期的户籍登记原则,却记载过于简略与含混不清,使历来研究宋代人口的学者,很难准确理解宋代户口记录数字的严格含义;问时,宋代大土地所有者为逃避或减轻赋  相似文献   

5.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6.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之为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rui)噆(zan)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相似文献   

7.
“折变”是宋代重要的一种赋税输纳方式。《宋史》记载:“自唐以来,民计田赋外,增取他物,复折为赋,谓之‘杂变’,亦谓之‘沿纳’。吃这里的“杂变”、“沿纳”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折变。宋代收税入有常物。而一时所需,时变而取之,使其直轻重相当,谓之‘折变’”。按此言,“折变”是来赋税的输纳方式,收纳原则是“使其直轻重相当”。可见,晚唐以来的“沿纳”和宋代另名的“折变”原本有固定的物品,即所谓“入有常物”。只因官府借口各种需要,才将原定之物“变而取之”,折成其他钱物征收。一、“折变”渊源及原则失衡统治者为什…  相似文献   

8.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鸿门宴》中有云:“(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大王)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里的“取”,是评价行为得失的,课本上释为“采取”,我认为不妥。请看下面的例句。例一、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相似文献   

10.
六、传统白描用笔之忌传统白描绘画中的用笔是非常讲究的,每一笔都有其规范的方法。近代画家黄宾虹,将用笔总结为平、圆、留、重、变五种。宋代郭若虚论用笔时指出:“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者也。  相似文献   

11.
[甲]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  相似文献   

12.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14.
(原文)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a )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b )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③,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  相似文献   

15.
郭俊臣 《初中生》2008,(7):96-99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赋这一文体的源流,行家们历来争论很激烈,至今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是出自《诗经》“六义”。《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班固曾在其《两都赋序》中写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意思比较含糊,所以歧解者不少。如唐人李善在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7.
六诗古义解     
《毛诗》“六义”之说,本于《周礼·春宫》:“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序》因之,称为“六义”。郑玄注“六诗”曰:“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相似文献   

18.
赋的来源及其流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盛行于汉魏,在文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体裁的形成却颇为曲折,本文即想爬梳一番,庶几见其源流演变之迹。《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就是后来所谓“六诗”说,大概是较早的记载了。到底赋是什么呢?后人解释颇多,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9.
顾学颉、王学奇所著的《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于“角妓”条释云:“妓女之以技艺著名者曰角妓,宋代已有此称。”然详按诸书,仔细揣摩,颇觉这解释不免失之笼统,有欠允当。愚见以为,“角妓”并非是仅以技艺著名之妓,以技艺著名之妓,未必就是“角妓”。它应当是专指具有某种身份的妓女。《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四云: “许下士大夫云:章子厚当轴,喜骂士人,常对众云:‘今时士,如人家婢子,  相似文献   

20.
若说姓名也有贵贱之分,恐怕不少人要嗤之以鼻,但事实毕竟不会屈于偏见。姓氏与人名的贵贱之分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渊远流长。畸形的封建社会定然有其畸形的产儿,以贵贱论姓名只不过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小折射。南宋史学家郑樵有《通志·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之氏。陪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贱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后人姓氏形成之初,其主要目的就是“明贵贱”和“别婚姻”。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