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后回归香港:文化裂隙、文化认同与弥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后的香港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内地和香港在文化对话中存在着裂隙,两地文化需要进行认同努力,只有首先正视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才能在业已建立的良好互信基础之上更加主动地推动双向互动对话机制,以利于真正的沟通与理解,并有助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虽然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所形成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和控制也随之终结。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历程,使香港形成了一种边缘文化,一种失根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后殖民文化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警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及个人的亲身感受,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香港掀起三次文化高潮,对香港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其强大的凝聚力,且对未来的香港特区将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香港特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在考察香港文学思潮的整体发展时,从都市文化、身份认知等关键词视角切入,将提供一种结合香港具体文化语境细态分析的、异于传统思潮研究的新思路,有助于把握香港文学发展的内在指向与脉络。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新闻出版环境以美元文化与爱国文化为中心,形成一个二元结构。美元文化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试图将香港作为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据点,以美国香港新闻处为中心,并以小说、报刊、杂志、出版、翻译等等,进行宣传。爱国文化以香港左派为核心,继承香港左翼文化,亦以出版、报纸、期刊杂志、电影等形式宣传爱国主义,与美元文化相抗衡。两者在香港相互冲突,七十年代随香港社会变迁,二者均逐渐边缘化,但它对香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香港,璀璨的东方明珠,八方文化的交融,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孕育出它独一无二的迷人风采。我们有幸踏上了向往已久的香港岛,能够近距离地感受香港的社会文化。虽然在香港的时间只是短短的一周,但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很多,下面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香港南临浩瀚的南中国海,是沟通远东各地,联结大洋洲、欧洲、美洲各国的水上要冲;十九世纪中后期,香港落入英国殖民统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使香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香港职业训练局是香港职业教育的主体.香港职业训练局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业界一直积极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间融合,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融入企业文化核心因子,吸收企业文化基本元素及凸显企业文化的职业化.正是源于职业训练局与业界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和无间合作,形成了香港成功而又独特的职业教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0.
"黑色浪漫"在当代香港电影中的一条主线是对体制性文化的颠覆,另一条主线是对弃婴和浪子心态的抒写。在97回归之前,香港文化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使"黑色浪漫"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97回归以后,一些香港影片中的黑色浪漫在表达方式上变得委婉而隐晦了。香港是文化上的双重他者,这是"黑色浪漫"在当代香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香港诗人对香港街道近距离的书写,使我们听到香港市民的呼吸与足音,看到住民的生活需求与旅客的观光视野纠结而成的街道文化,他们强烈的地志书写意识与潜意识,将纷乱的街道组织成一幅相当完整的香港街道图,使香港街道文化在亚洲中文都市诗里异军突起,成就了与众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潜藏的悖论。中华传统与西洋观念、社会现代性的舒适与不安在香港的文化语境中交融共存。香港沙田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身份认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己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二是用己身文化传统与所处的文化语境进行对话。就第一层面而言,沙田学者散文普遍认同己身文化传统的中西交融性;在第二层面上,沙田学者散文写作姿态的闲适意味浓于它行文内容的文化精英意味,暗示其对当下文化语境的默认。  相似文献   

13.
张坚 《贺州学院学报》2013,(1):19-27,51
20世纪90年代之前,电影《刘三姐》、大型歌舞剧《刘三姐》等艺术作品在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成功上映或公演,构成了刘三姐文化品牌走向海外的关键环节。笔者以香港与东南亚地区有关报刊资料为依托,在梳理刘三姐文化品牌走向海外的基础上,分析刘三姐文化品牌在海外成功的原因,探讨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关注刘三姐海外形象,充实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内涵;树立开放意识,聚合优质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精品;重视香港的窗口与跳板作用,提高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推广的实效性;以侨为桥,拓展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幼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知识建构教育范式转变。本文对当前香港主流的幼稚园教育实践以及影响香港幼儿教育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了探讨。系统观察研究的结果显示,香港幼稚园普遍采用直接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语言教学中,逐渐接受早期读写萌发教学的观念;在数学教育中,从传统的以讲授和练习为主的教学转向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关于幼儿社会化的文化观念反映在教学实践以及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虽然关于幼儿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的理念在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观念仍然在课堂情境中占据主导地位,二者彼此交织和融合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宗教善文化的本质,指出宗教善文化建设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即善的理念的阐述和宣传和以公益慈善事业为主的善行。介绍了香港善文化建设的经验,主要是善文化的宣扬以及善文化的实践,即在多个领域开展宗教公益慈善事业。最后,文章提出了我国宗教团体如何借鉴香港经验,加强善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70—80年代,香港散文作家的职志由文化播种者变为文化探索者。随着文化工业的兴旺及文化批判的持续,香港当代散文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局面。  相似文献   

17.
于华 《华章》2012,(13)
香港电视是香港多元文化的一支亚文化类型,香港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而形成为中西方的交汇点,香港电视文化也相应成为中西方电视文化交汇点.本文勾勒了香港电视的概貌,并辅之以简明的点评.  相似文献   

18.
刘同舫 《成人教育》1995,(12):48-48
香港高校成人教育现状刘同舫香港高校成人教育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成人教育来讲,起步虽晚,但已具规模,且层次高.有特色.一、高校成人教育的特点1.综合性、多样性。香港高校成人教育的课程涉及文化、专业和职业各方面,综合性极强,内容很广.以综合性、多样性见长的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香港社会语文的历史和现实着手,分析了香港形成“ 双文三语”的格局的历史原因,认为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影响香港语文发展的两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对香港的语文产生影响作了预见性的分析,探讨香港语文未来的发展路向:走汉民族共同语的道路,并为决策者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学方法论入手,通过对惠州文化现象的分析,针对历史与现状,提出“儒道二元格局”及“西湖、罗浮山象征系列”等概念,对惠州文化品格及香港文化的惠州背景作了探讨。作者认为香港文化与惠州文化有很深的同源性,香港文化的最根本传统源于惠州西湖与罗浮山儒道传统品格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