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2007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志愿者服务的需求分析,对特奥运动与志愿者服务的关系和上海世界特奥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以及评价进行阐述,指出特奥会对志愿者有特殊的需求,志愿者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特奥运动的发展;志愿者在保证特奥会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上海特奥会创造多项记录,是特奥史上最为成功的1届比赛。旨在通过本届特奥会对2008北京奥运会、对上海、对中国以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的分析,探讨上海特奥会成功举办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奥运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前我国特奥运动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国外特奥运动蓬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领导重视、法规政策扶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上海特奥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给中国特奥运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特奥运动仍面临着社会环境不容乐观;开展深度、广度不够;体制滞后;资源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体育社会服务视域下大学特奥活动日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第五届全国特奥会期间举办的三场大学特奥活动日为案例,分析社会服务视域下的特奥大学活动日的价值.结果提示,特奥大学活动日是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实践,具有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智障人士社会融合、宣传特奥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第四届全国特奥会在哈尔滨圆满结束,通过对特奥会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组委会工作人员、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的资料分析,同时对特奥专家进行访谈,来探讨此次赛会对我省经济、人文、体育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以下称特奥运动)的内涵以及特奥运动在大学开展的意义与价值。主要结论:大学开展特奥运动有益于深化和拓展特奥运动的发展领域;有助于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大学软实力。建议: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和扶助智障人士,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为他们谋福利;鼓励大学生参与特奥会志愿者活动;大学要合理利用参与特奥运动的机遇,进一步提高自身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梳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参加、承办或举办国际性特奥会的发展历程,其中重点归纳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历届国际性特奥会的人数与项目情况,发现中国参赛运动员人数较少,项目较集中,特奥赛事相对不足等,并提出了积极创新、平衡项目发展等几点促进中国特奥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的成功举办,给福建省留下丰富的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的主要特色,探讨后特奥效应对福建省残疾人事业产生的影响,指出应利用特奥会的契机,在社会影响、宣传报道、政策保障和高校资源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残疾人事业向制度化层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为智障人士常年提供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的国际组织,是一个非牟利机构和慈善团体.它帮助智障人士发展体能、表现勇气、像正常人一样享有参与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的权利,享有平等的社会关注.随着2007年在我国上海举办国际特殊奥运会,特奥运动将如何在我国的国民当中宣传与推广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推广特奥运动的过程中将特奥运动中的融合运动作为切入点来展开,吸引大量热心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对于智障人士参与特奥会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融合运动包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它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特奥会参赛者服务需求量表》,对我国252名特奥会参赛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赛者的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情感、生理、安全、尊重服务需求;不同项群参赛者的服务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情感服务需求最高;不同赛段参赛者的服务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奥参赛者的服务需求现状与体育赛事志愿者培训体系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青奥会目标、媒介社会责任及青奥媒介传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解读了青奥传播与当前体育媒介传播现状之间的矛盾与抵牾。为实现青奥会目标,当下体育媒介要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将青年人作为受众主体,淡化商业色彩、规避媒介“隐性麻醉”的负面作用,注重媒介文本定位与文化品质,发挥媒介“社会公器”与“议程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法对奥运会媒体营销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会媒体营销朝着全媒体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奥运会传播的规模日益扩大,奥运传播的复杂性也与时剧增,奥运媒体营销的成果也日益辉煌。北京奥运会作为融合媒介时代的第一届奥运会,东道主中国的成功组织和选手们的优异表现使北京奥运会媒体营销成为传播史上的奇迹。北京奥运会媒体营销的成功也预示着,在媒介融合时代奥运会传播面临着更美好的前景,奥运传播将给奥运会未来发展带来更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媒体运行是实现奥林匹克传播目标的重要支撑体系。《奥林匹克2020议程》及办奥“新规范”与中国“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运行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是节俭办奥与利益相关方体验同等重要,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历届奥运会媒体运行经验、规范以及未来奥运会媒体体验愿景,可为深度理解媒体需求、实现精准而避免浪费的媒体运行提供参考。基于奥运会媒体运行历史溯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体验愿景问卷调查、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深度访谈,以奥运媒体体验为研究重点,系统考察了奥运媒体运行体系中包含媒体后勤服务、奥林匹克信息服务、新闻中心与媒体村等媒体场馆建设及服务的多个子系统的规范与创新,发现专业、便捷、温暖、实用是受访中外记者对冬奥会媒体运行体系的核心体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和青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浙、沪大学学生关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反响的调查,本文发现:奥运期间,大学生普遍收看(听)了奥运节目,对中国代表团的成绩非常关注。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区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比较肤浅,对奥林匹克的态度也不太明朗,这主要是因为奥林匹克自身的矛盾性、“二元结构”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心理紊乱以及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这样一种外来文化的一知半解。本文建议:一是在大学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二是充分利用大众宣传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加强对大学生奥运心态的正确导引。  相似文献   

15.
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的再现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红霞 《体育科学》2006,26(10):3-14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恩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地探讨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在6届夏季奥运会期间报道中国家认同的再现和建构;提出了体育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媒介体育则在国家认同的再现和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阐述了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再现和建构的传播特征,探讨了全球化力量对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的影响。对《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框架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国家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完成新闻框架,建构了国家认同感,成为体育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接点。  相似文献   

16.
对有关里约奥运会社交媒体传播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并结合对现实的观察,分析了社交媒体传播活动的发展方向。认为在技术提升的基础上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环境下,社交媒体传播活动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从文本形式、意义表达、受众身份、商业宣传、官方态度、媒介业态等6方面展现出了娱乐性、互动性、融媒体和移动化4个新趋势。这4个趋势几乎覆盖了奥运传播的方方面面,展现出运用社交媒体的奥运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冲击,认为需要建立新的传播权力结构才能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促进奥林匹克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思辨研究的方法从国家形象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对我国国家形象面临的危机以及伦敦奥运会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与表达进行研究。认为:1)注重媒介传播过程中文化中国形象的构建;2)提升国家话语能力,摒弃体育政治功能的泛化;3)展现新体育观,避免民族主义的过度宣扬是新时期国家形象构建的主要策略。借助奥运会契机将世界关注的目标转向中国文化,积极培育多元行为的参与,坦诚推进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导的话语能力及其效果,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传播的话语能力及效果,中国体育代表团中运动员的个体话语能力及效果来实现国家话语能力是新时期国家形象构建的主要策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特奥运动发展现状及其社会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特奥会的起源、使命、前景、理念及目标,特殊奥运会与奥运会、残奥会的区别以及特殊奥运会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以深化人们对特奥会的认识,并进而突出了特奥会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改变人们对特奥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在奥运周期中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奥运会为主办国的大众传媒创造了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同时也对它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奥运会主办国而言,举办奥运会就是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过程中传播主办国文化。无论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还是主办国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都倚赖于大众传媒。通过对我国大众传媒现状的考察,认为目前我国大众传媒的硬件堪与西方国家媲美,但在软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作为媒介“把关人”的新闻从业人员应当而且必须进行奥运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