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我有幸被教育部选派赴港做教学指导工作。在香港教育局及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组织安排下,我参与了一系列的培训参观活动,走进了香港近20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中西交融的香港教育文化,并与香港学校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所有见闻与经历,都已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润泽了我的教育生涯。  相似文献   

2.
壬申年初夏,我赴深圳参加“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生存的总体观照》的学术报告。不意这个被称为带有时代觉悟的发言被谙熟企业深层管理的、来自香港文化界的与会代表洞察,被邀赴港进行学术交流(共邀请了三人)。在港期间,除继续研讨企业文化意识、文化环境、文人素养等问题外,应我们的要求,还请香港朋友谈了香港中学、大学教育的有关情况。现应《中学语文》主编邹先生之约,就香港中学教育的有关问题提供一点信息。一、重视能力的培养香港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  相似文献   

3.
我说 我生在香港,活在香港,恐怕他日也是死在香港."十三"是我的昵称.我在一所以英女王名命名的学校上学,虽然在校内不断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但我立场坚定,继续捍卫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关注细节     
引言:2006年9月,来自内地沿海七个省市的32位教师,受教育部的委派到香港的各个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交流和辅导工作。我很幸运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被分派在香港九龙与沙田的两所小学工作,平时除了和香港的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案以及观课、写观课报告、做讲座外,还亲身感受了香港学校的管理文化。一年过后,感想多多,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5.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走进香港深井天主教小学,仰望四周,高楼林立,依山傍海,学校犹如一个绿色摇篮中的明珠被环抱其中,整洁、崭新、优雅。环顾校园花草树木、文化长廊的布置,倾听学童们琅琅的读书声,我即被这  相似文献   

6.
梁文道。人称“道长”,香港文化人、传媒人。从1998年开始梁文道就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主要作品有《常识》《噪音太多》《我执》《我读》等。  相似文献   

7.
洪大文 《小学语文》2012,(1):121-123
2010-2011学年,我有幸被教育部港澳台办选拔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工作。香港一年,我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香港老师一起观课、评课、备课、上交流课,对香港小学的中文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以之观照我们内地的语文教学,对以下三点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后,香港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中西方交融的文化都将对中国内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大连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扬我之长,就一定能把大连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北方香港。  相似文献   

9.
薛涌 《语文新圃》2008,(8):16-17
几年前,我曾就香港各大学到大陆招生一事写了篇《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说我炒作,有人不屑一顾地把香港形容为殖民地文化或文化沙漠、根本没有资格和北大清华相比.……  相似文献   

10.
活力之源     
离离先生便是我,又名离太郎,原名周子恩。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中文大学修读文化研究硕士,专门研究香港本土电影及现代文化理论。毕业后从事影评及编译工作。关注新诗教学,并与友人成立“Nomadics”社团推动本土文化。目前我是香港文艺社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我被教育部选派参加内地与香港数学教学交流计划,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数学教师奔赴香港,深入到香港小学进行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是,香港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老作家柯灵说:“香港地处南天,一岛孤悬,万流云集,尽管百五年来世局播迁,沧桑多变,绵邈的华文文化传统,如一灯不灭,烛照海岸。”香港学者郑树森也指出:“严格说来,香港并没有传统定义下的‘殖民地文学’,因为香港的作家似乎没有被同化、垄断、吸纳到英国这个宗主国的语言和文学传统里,他们没有香港的英语文学传统,作家长期以来以中文写作,对象亦始终是中文读者,没有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新闻出版环境以美元文化与爱国文化为中心,形成一个二元结构。美元文化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试图将香港作为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据点,以美国香港新闻处为中心,并以小说、报刊、杂志、出版、翻译等等,进行宣传。爱国文化以香港左派为核心,继承香港左翼文化,亦以出版、报纸、期刊杂志、电影等形式宣传爱国主义,与美元文化相抗衡。两者在香港相互冲突,七十年代随香港社会变迁,二者均逐渐边缘化,但它对香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驰 《小学语文》2012,(1):123-124
2011年6月底,我参加了香港一所小学举办的“中国文化日”活动。之前我一直对香港教师的创意有期待,但在刚看到活动安排表时,我不免有些失望:“原来相当于我们内地的六一节游园活动,只不过各项活动的内容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罢了”。但参与其中,才发觉大有不同:每一项活动都由学生主持或主演,并且有评价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8日~19日,受香港教育学院的邀请,在山东大学研工部的资助下,我极为荣幸地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题为"Governance and Citizenship in Asia:Paradigms and Practices"(亚洲的治理和公民:模范和实践)国际会议,会议以探讨当前亚洲公民治理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为目标。我的论文"Good Governance: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utput of Civil Society"(《善治: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公民社会的输出》)被会议主办方录用并在大会上宣读,借此机会我有幸  相似文献   

16.
香港杂思     
前些天,电视新闻上报道一则消息,香港各界开座谈会,畅谈如何迎接香港回归。因为这是香港被英国强占为“大不列颠海外属地”的最后一年了。香港的殖民地命运就要结束,香港上空将要飘扬起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这使我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7.
1998年,香港开始在内地招生,八年中,其招生热度逐年上升,招生人数和范围一扩再扩,增长速度惊人,今年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4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生。而不少尖子生更是放弃了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选择香港高校。香港高校为何火爆几年内,香港高校从一个不被人关注的角色变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香港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资源丰富,机会多。同学们在香港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了解多元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扩大视野。各高校经常开展的如国际交流计划、实习计划也吸引了不少考生。其次,香港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与国际水平相近。全英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此外,香港高校的学生不仅有香港本土的,还有台湾、内地和海外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思想和认识的提高。第三,就业前景好。香港的就业市场对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是开放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香港就业。在香港连续居住满七年者,还可以获得香港永久居民的权利。此外,香港高校的学位全世界都承认...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与香港公民教育丁月芽中西混合的香港文化初到香港的访客,通常会被这里千变万化的文化景观所吸引。从港岛中环一带出发,可以沿街闲逛西方名牌服饰专卖店;往东,可到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紫湾客家村落,游览中国古老的民俗风情,或去铜锣湾天后庙,进香拜佛;往西...  相似文献   

19.
每次跟同事、朋友谈起与香港幼儿园交流协作的有关情况时,总会被问到,香港幼儿园是公立的多还是私立的多?其课程跟我们有什么区别?香港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不是特别高……这也是我来之前想知道的。 有低。  相似文献   

20.
给女儿的信     
编辑叔叔: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已经快两年了,然而我对香港文化了解并不多。以前我只知道香港有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有成龙。周润发的电影,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就很有趣,柳一定要看董桥》。文章说董桥是香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董桥风格”,文章甚至说董桥的散文“证明香港有文学,有精致的文学,香港文学不乏上乘之作”。读了这篇文章,我倒确实想看看董桥,看看他的文章,您能介绍一篇吗?山西读者李小莉③③:你信上说你那儿秋意渐浓,你早晚上课上图书馆都记得技毛衣,也记得多吃蔬菜水果,我很放心。其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