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牧誓》选自《尚书·周书》,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牧野,所以题名《牧誓》。《牧誓》记录了牧野之战的时间、联军的组成、伐纣的原因、战术动作、军事纪律等,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中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坏。对于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张金龙:《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相似文献   

2.
“所”字用法通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字用法通考张其昀1.1“所”字,甲骨文未见。古籍中,‘所”字初见于《尚书》(指今文)中的数篇,其著作年代最早的一篇是《牧誓》.该篇自伪孔安国传称武王“至牧地而誓众”以来,一直都认为是周武王伐纣兵至牧野迫;临如歌时的誓师之辞.至近代以来才有人怀疑...  相似文献   

3.
名台与名诗     
张文书 《新读写》2009,(5):48-48
位于河南淇县,殷纣王所建,因台上竖立鹿头往而得名。周武王伐纣,败纣王于牧野,纣王逃至鹿台,自焚而死。“忆昔商王起鹿台,罔思固本聚民财。而今台散空台榭,唯有闲云自往来。”(王维《鹿台》)诗歌借纣王贪图淫乐敛财建鹿台的史实,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探讨《牧誓》成书年代入手,进而运用早期国家的理论,通过对《牧誓》中周武王声讨商纣王诸罪状的分析。重新认识商王朝的国家形态,得出商王朝到纣王时期仍然处于早期国家阶段的结论,并对”美女破国”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探讨<牧誓>成书年代入手,进而运用早期国家的理论,通过对<牧誓>中周武王声讨商纣王诸罪状的分析,重新认识商王朝的国家形态,得出商王朝到纣王时期仍然处于早期国家阶段的结论,并对"美女破国"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时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族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尚书·牧誓》记叙的是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前线决战前的誓辞.作为研究西周初年历史的重要文献,此篇成为各大专院校文科系学生文选课上的必修篇目.因此正确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消灭了荒淫无道的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从此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毛泽东同志称许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84页)关于这次战争的最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一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一课指出:“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据其文意,这里的“牧野”是一个地名专称,查《辞海》历史分册有“牧野”和“牧野之战”两条,也认为“牧野”是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诗经词  相似文献   

9.
传统重民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吕皖颖,张颖洲西周初年的统治者从周武王兴兵伐纣,商朝奴隶阵前倒戈,无视民众的纣王自焚而死这一巨变中亲身感受到了民众的力量,他们认为:周朝的建立是上天的赐予,但仅凭天命是无法永保江山的,感到“唯命不于常”(《尚书·廉洁》)。召...  相似文献   

10.
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决战时声讨了商纣王的罪状,誓曰: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泯弃厥肆祀,弗答;泯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令予发,惟恭行天下之罚。”(《今文尚书·牧誓》)  相似文献   

11.
爱屋及乌     
纣王是殷商最后一个国君,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炮烙大臣,挖心剜肝,令人发指。周武王联合诸侯伐纣,灭掉了商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旧臣,心里却没有谱。于是,他召见姜太公、召公和周公,询问道: “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一个人,就会连同他屋上的乌  相似文献   

12.
亲族血缘关系在商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被商王利用来维护和巩固王权的同时,也对王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商王室对祖先神祭祀的极度重视、血缘贵族在贡纳、戍守等方面的强势表现以及《尚书.牧誓》中列数的纣王的罪恶都是上述作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1,(4)
第Ⅰ卷(选择题,共7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基础是 A.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B.牧野之战商朝奴隶倒戈  相似文献   

14.
新乡,地处豫北,南临黄河,北依太行,为拒扼晋东南之门户。作为黄河北岸的桥头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历代兵家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牧野之战,是史载新乡战争史的滥觞。商末,纣王暴虐无道,国内饿殍遍野,人民怨声载道。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召令天下,“殷有重罪,不可不毕伐”,遂亲率战车三百辆,虎贲(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余人,并联合各诸侯兵车四千辆,自孟津渡河与商军鏖战牧野(今淇县南到新乡东北一带),商军主力阵前倒戈,纣王退败至朝歌,登鹿台自焚而亡,周遂建盛世江  相似文献   

15.
正关键时刻,相信自己在周武王时代,凡遇大事,先要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王充在自己的《论衡》里也描述了这个情节。武王将要攻伐商纣王,让史官占卜此事,结果"数逆",于是操作占卜的史官说  相似文献   

16.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7.
《尚书·牧誓》一文中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对句中“朝”字,王世舜同志释为“早晨”(见《尚书译注》第11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并把全句译为: “在二月五日的黎明时刻,武王率领军队到了商的首都朝歌郊外一处叫做牧野的地方,就在那里举行誓师大会。”  相似文献   

18.
论商周的羌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史学界把商代的羌看作一个民族,并且把商代的羌同秦汉以后的羌看作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如众所知,《诗经·商颂》在歌颂商族先祖时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尚书·牧誓》篇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参加联军的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甲骨卜辞中有羌方、马羌、北羌和伐羌获羌、以羌为牺牲、用羌耕牧狩猎等等记录。无可置疑,商代确有羌的存在,而且商代的羌是不属于商族的一部分人。但是,问题就在于商代所谓的羌是不是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9.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工率领周族军队,并联合了庸、蜀、羌等八个四方小国,发动了志在灭商的东伐战争。结果,商周双方在南郊牧野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战役以商纣王帝辛的身死国亡和周武王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发生在这次大战中的商师“前徒倒戈”做为导致商败周胜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成为沿用至今的历史典故。本文试就倒戈事件发生的原因、实质、作用等对其真相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究。“前徒倒戈”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中。目前,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共同看法是认为武王伐纣时,由于商朝的主力军还远在东南战场,纣王只好把大批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匆忙武装起来,驱上了牧野战场。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调转矛头,配合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