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时代,赋体文学中山水描写与写实成分的增加、山水描写角度层面的扩大、描写手法的丰富以及对山水审美的关注显示出山水赋的成熟。题材从都市转向自然山水,描写对象从点状景物转向面状景物,句式由散文化向骈偶化发展,语言风格由铺排藻饰向简易精炼倾斜,并注重对玄理、美学趣味的发掘,这些新因素的出现,无疑是东晋山水赋相对于大赋所呈现出的明显的新变倾向。这种新变与玄学、山水旅游及辞赋意识的进一步自觉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整体布局和多层次描绘,创造了蔚如雕画的奇境,成为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先秦的山水审美表现,之所以首先在赋体中(而不是在诗体中)走向成熟,与古人对诗、赋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对作赋才能的重视以及宋玉自身的创造才华有关。  相似文献   

3.
初盛唐山水赋创作是繁荣的。初唐山水赋分为两派,一是承南朝余绪,赋写园林中的小山小池,仍沉浸于“园林幸足”的情趣中;一是开始走出宫廷,步入山林,尽享大自然的原生山水,开盛唐山水赋先河。盛唐山水赋家超越园林,足涉黄河,身登五岳,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山水赋体式多样,题材丰富,形神兼备,意境多重,一派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4.
江淹贬谪闽地三载,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赋作。遭逢贬谪,使他悲痛愤慨,淋漓尽致地抒写谪臣心态,故情感内容丰富复杂,生命感悟真切而深刻。投身蛮荒,闽地山水相伴随,故赋中极尽描摹山水状貌,并赋予她们丰富多彩的审美品格。赋作贬谪心态与贬谪环境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华美的山水与丰富的审美品格相辉映,情采并茂,成为南朝赋坛上的一批佳作。贬谪成就了江淹,成就了江淹的创作,并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初唐诗人王勃今存山水写景赋七篇。本文以这七篇作品作为考察对象,以空间的维度作为切入点,关注王勃山水写景赋创作的地理区域。通过排比王勃作赋的地点,发现漫游活动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明空间的因素在作家创作风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六朝文学研究中,主流文体由赋向诗的转变问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以“山水”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对题材与体裁、时代文风变易之关系的辨析,论述了山水题材在六朝时期由赋入诗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赋体对于早期山水诗在结构、用字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中辞藻繁缛、结构程式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7.
纪行赋渊源于屈原《九章》中的《涉江》、《哀郢》两篇,通过刘歆、班彪、班昭、蔡邕等人的创作实践纪行赋有了固定的模式。建安时期"七子"对纪行赋的题材有所拓展便产生了军旅纪行赋。"七子"的赋作除了军旅纪行赋之外还有都邑赋、田猎赋、游览赋、山水赋、物色赋、情志赋、哀伤赋和咏物赋等多种类型。军旅纪行赋是建安时代的产物,因此有它独特的产生原因、文体特征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  相似文献   

9.
旷世奇才苏东坡在一生中吟咏山水的诗词难以数计,赋写山水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苏东坡与山水的情结为何如此厚重,归根结底,源自于苏东坡乐山乐水的先天禀赋。他在黄州期间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常放浪山水,以嬉水为乐,他还辨水、论水、铭水,天天饮用长江之水,真可谓与黄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的确立始于南朝,而对山水的审美早在先秦已开始,并发展于汉代,风行于魏晋。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绰,作诗多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欣赏来获取灵感,他的《游天台山赋》更是通过品鉴山水画作,描述了品画者的心理过程,对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在魏晋时期的觉醒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1 谢灵运的《山居赋》,虽然形式及表现手法上明显带有汉大赋雕饰励姿、求新逐奇的痕迹,但内容上却突破了汉以来大赋京观游猎的传统格局,把山水林壑等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从而赋予它新的内容。又由于它的创作动机是“顺从性情”,因此,情感的运用便决定了此赋在写作过程中不可能过多地追求丽质的成分,因为板滞的形式,雕饰的语言,不仅不利于表现山水自然固有的情致,而且对情感的自然宣泄也会构成一种障碍。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说:“即事也,山居有异乎市廛”,“今所赋即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  相似文献   

12.
蔡邕的抒情小赋题材丰富,涉及面甚广,艺术成就颇高。其述志纪行赋反映现实,讥讽时事;爱情婚姻赋纯洁无邪,大胆直率;山水人物赋夸饰铺叙,暗寓情感;咏物游戏赋贴近生活,富有情趣。蔡邕面对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把他独到的人生感悟渗透于抒情小赋之中,推动了赋体文学抒情化的进程。东汉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蔡邕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故其抒情小赋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玩抒写胸中郁愤的游记散文。这些文章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千万孤独”的心情,他将自我的心态情绪、人生体悟、生活见解与山水融为一体,借山水自喻,托物言志,寄情感怀。从独特的心情、独特的山水、独特的文章、独特的贡献四个角度去分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呈现其寄情于山水,绘山水以奇异;融情于山水,赋山水以灵魂的特色。作为山水游记里程碑式的发展标志,《永州八记》彰显了柳宗元作为一代文豪对山水游记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儒家思想动摇,是赋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向抒情化转变的时代.建安时代赋作重视人自身,注重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进取精神突出.曹丕代魏之际,赋作缺乏建安风骨,但在题材、构思与语言方面都作了很大努力.赋至西晋,其特征表现为内容的情感化和语言的美化,赋的功用有所拓展.至东晋时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作家大多避害远祸,高谈玄虚,赋作也多缺乏社会内容,而山水赋则于此时兴起.而后陶渊明的出现则为东晋辞赋史写下了光辉的末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继魏晋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之后,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纵情山水,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两篇都是典型的文赋,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曲折地表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平苦闷以及他的超然思想和旷达胸怀.但两赋在景物特点、起兴游程、表达方式、作者心境上还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8.
《〈西藏赋〉校注》是赋学研究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它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到西藏的山水原隰、文物古迹、宗教信仰、生活风俗.此书具有底校互参,校记详细、注释详尽、溯究词义、通解文意、资料齐备等特点,既可以让大众了解到和宁和《西藏赋》,又可以给文学研究者提供详备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赤壁赋》包括《前、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两文均以"赋"记游,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则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初秋江上夜景,后赋描写孟冬时节江岸上的活动。赤壁景色相似,都具诗情画意,但意境不同。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生动地描绘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给人以自然壮阔之美。《赤壁赋》千古传颂,至今仍令读者获得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领悟。本文试从异同角度对两赋进行艺术特色的鉴赏。  相似文献   

20.
山水诗歌产生的原因很多,语言的诗化是其中之一。先秦至东晋各种文体中的山水描写成分,为山水诗的出现作了量的积累和描写技巧的积淀,加速了有关山水的语言的诗化进程。尤其是天生具有语言美的汉赋和东晋的山水赋,对有关山水的语言的诗化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