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是以“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为前提条件的,而“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本身又是有问题的。它抹杀了伦理的阶级性质;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因此,我们只能说:“科学伦理学”,它是一门难以成“学”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科技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二是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三是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技伦理”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的初衷本是为了使科技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但最终容易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甚至被取消;其价值取向本是为了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但结果却容易因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而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科技伦理”的价值诉求与其执行后果是正相反的。这就是“科技伦理”悖论。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过度采伐和消耗自然资源所引发的,其深层根源是人类在自然观上的人类中心论和科技观上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这两种观念支配下的对科技的不合理和无限制的应用,或者说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理念及其支配下的生活方式在起作用。只有进行人类文明的创新,变革指导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念,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才能实现科技、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7.
科技伦理的存在理据及应有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伦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认真剖析科技伦理存在之依据及其内在维度,探讨如何在科技实践中贯彻科技伦理之精神,无疑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薛留根 《上海教育》2001,(22):54-54
所谓科技伦理问题,就是科技研究、运用中的道德关系问题,即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对人类社会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的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科学技术善的使用,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对它的恶的使用,又可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灾难。人类必须借助道德理性的力量和人类的伦理自觉来规约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向,使之造福人类。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滞后,滥用、误用、非道德使用科学技术而导致负面效应。这种副作用主要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为的因素,因此我们应从人这方面入手克服它的副作用。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问题上,“科技决定论”是错误的,我们应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唯心史观的主体选择论,强调和无限夸大历史主体自由选择的能动性。历史决定论承认和重视历史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它无疑内在地包含着主体选择论的因素,但不能把它归结为主体选择论。在唯物史观中,只存在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而不存在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革命一方面极大地突出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类依靠科技生产力所表现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全球问题,现实地摆在人类面前,如何全面地看待和处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人类有史以来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成果及其影响的具体分析,阐明科技革命与时代进步的历史辩证法,论证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对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的战略国策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代高校学生了解世界科技革命成果、追求科学真理、关注时代进步、确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被人们广泛地用于人类医学和畜牧业生产中,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人为地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甚至出现了危害人类生命的超级细菌。由抗生素的案例可知,对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误解与滥用将使人类面临巨大风险。要规避科技风险,就要确立和倡导科技、医学和药品伦理的价值规范;明确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注重其伦理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呼唤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转变,而价值观的实现有赖于找到一种正确的实践方式,对科技创新而言,绿色科技的形成发展正好适应了当前历史发展要求,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正因如此,当"绿色"观念被倡导的时候,人们从心底里都会对这一生机勃勃的景象所憧憬,并且为它所感动.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就是人们用"绿色"指引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可能性空间”初探汪郢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讨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历史必然与主体选择、社会历史规律的特性等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同志使用“可能性空间”这一概念,以此来批判机械决定论,说明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阐述主体选择的客观基础和范围。“可能性空间”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民间科技奖励已经广泛地发展起来,与国家科技奖励一起构成了我国科技奖励系统。但民间科技奖励与政府科技奖励存在着显著区别,表现为:1.奖励主体、评奖的标准和范围;2.奖励客体;3.社会影响和奖后效应;4.获奖者的年龄特点;5.奖励的分布;6.申报和评审程序。总体说,民间科技奖励的存在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国家科技奖励的有益补充,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民间科技的发展方向应该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奖励应有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社会应用具有价值取向,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应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显现出伦理道德的二重性: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具有“善”的价值,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具有“恶”的后果。因此,对其科学价值和造成的伦理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道德调控,对于保证这一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这也是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人类责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系统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阐述了科技的地位、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伦理问题,形成了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科技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