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先王之道”在荀子思想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构成了荀子思想的鲜明特征。荀子言“先王之道”不仅是将“道”作为恒常的标准,且肯定“道”具有动态的开放性,能够“宗原应变”,与时俱进。只有在“常”与“变”的矛盾交织中才能准确地把握荀子所言“先王之道”的本质。在荀子,所谓“道”之“常”意味着“道”具有贯穿古今、虽久同理的特征,此“道”能够在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中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形式指引和稳定的有价值意义的方向感;所谓“道”之“变”意味着道依其宗原应变、以义应变的特征能够因应一个急遽变化的时代,因而“道”不是“范例”给了我们,而是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制作。可以看出,在先秦的古今之争中,荀子既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无根的革新论者,而是主张在继承先王历史智慧的同时,通过人们的主动创制以实现“应待万变然后可”。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有“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一句 ,其中的“先王”应如何理解呢 ?“先王”一般理解为“前代的君王” ,其中“先”指对“已去世的尊长的称呼” ,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先王以为东蒙主”。但《过秦论》中的“先王”如果也作此解释 ,笔者以为不够恰当。因为《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反对秦始皇的武力 ,主张施行仁政 ,而始皇正是承继了秦孝公以来诸君王的武力政策 ,并且变本加厉 ,何谈“废”呢 ?此处的“先王之道” ,应指仁政 ,即儒家所倡导的“古圣贤君”的仁政之道。因此 ,笔者以为此处的“先王”应指“古…  相似文献   

5.
张晔 《考试周刊》2009,(5):21-23
《酌》确应为《大武》的一章,且为第五章,但《序》言“告成《大武》也”,不确。而“养天下”应理解为“守天下”,诗中也确有“能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即为文王的封分制!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治潮观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经术上,韩愈坚守了先王之道与对君子固穷的信仰;政事上,韩愈推行了安民除害与尊孔兴学的善政;传承上,韩愈招揽弟子并且受祭于潮,成为一方宗师。韩愈作为潮州宋学的先驱,其治潮举措是宋学在潮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7.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  相似文献   

8.
荀子同孔、孟一样都欲法先王,复三代之古,但其复古的方式却大不相同。他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否定了孟子提出的以复人善性、行仁政为核心的社会拯救论。他认为在“先王”与“后王”之间存在着一个千年不变的“道贯”,即礼法、制度。因此,他提出了“法后王而一制度”的复古方案。将礼法、制度这些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的“王道”视为所欲恢复的“王者之制”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这正是荀子复古论的特色。荀子的“王制”复古论建立在把三代之道、后王之法理想化的基础之上,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以三代礼法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企图恢复儒学的  相似文献   

10.
马相伯(1840~1939),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积极奔走于国家民族之前途,为中华之崛起排忧纾难、毁家兴学而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毁家兴学、教育救国同20世纪初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马相伯也认为兴国在于振兴教育。他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考虑到自己已年过六旬,个人力量有限,势不能久,乃请托耶稣会团体办学,传授欧美新知识,以应救国之需。1900年8月,他将其长兄马建勋所遗松江、青浦3000亩田…  相似文献   

11.
唐代国子监在当时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招收和培养留学生,主要承担着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工作,包括在儒家思想和文化之下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以及有关书法、数学、音乐、文字学等方面的具体知识;第二,参与主持国家重大的外事活动,通过对圣贤的景仰传播与输出以儒家礼仪制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思想。  相似文献   

12.
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士考试三场制度最早形成于唐代。唐初进士科学只试对策,唐高宗晚年形成贴经、杂文、对策三场。唐中期三场考试偏重杂文,尤其重视诗赋考试。唐后期强调考试经史,五代时出现以义代贴经趋势,孕育着宋代进士考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人重视家庭教育,主要重视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和科举知识、生产技能等的传授。在德育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下对上的责任,扼杀了人的独立性、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但其强调立志、勤俭勿奢、善为人处世等也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科举知识传授中重诗赋和时务策,有别于前后各朝,虽然也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关心当代社会较多,经世致用意向明显,并为我国古代诗文发展到鼎盛时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是一个“继汉开唐”的时期。它突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局面,专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及昌盛发达的私学教育和自由博涉的学风、民族教育的融合与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大发展,导致专权局面的形成。唐代宦官专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演变的轨迹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衰亡期四个发展阶段。其实现的途径往往通过对相权与皇权等中枢权力的渗透与掌控上。它是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臣下、统治集团的分裂与矛盾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宦官控制了中央赖以存续的武力基础——神策军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西南边疆傣族等地区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采取了“文教为先”的政策,如将入学习礼作为土司承袭的必要条件,积极设立和倡建义学,向新式教育转变等,使傣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在清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面貌也因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汉代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于是“礼”成为指导政治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典则,并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同时“礼”思想中维护君主权威、官僚特权及等级名份、家长制度等内容也成为这个时期立法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