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二则     
1.“竹西”是指“竹林西边”吗? 姜夔词《扬州慢》的首句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其中“竹西佳处”一句化自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课本对这两句诗的注释是:“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将“竹西”译作“竹林西边”未免太望文生义了。查《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可知:“竹西“应为亭名,在禅智寺前河北岸。《舆地纪胜》中指出: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  相似文献   

2.
高六册课文《扬州慢》“竹西佳处”,课本注:“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开头八个字点明昔日扬州繁盛。”此注可商榷处有三:一、将“谁知竹西路”译解为“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不妥。因为“……路就是……扬州”的说法让人难以理解。这里的“路”当指“地区”或“方面”。意思与“各路人马”“外路  相似文献   

3.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研究》2014,(9):F0004-F0004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邗沟畔,创立于1945年,是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学校现占地44亩,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教学班36个,各功能室齐全,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  相似文献   

5.
<正>"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2500多年前,吴王筑邗城,开邗沟,打通了联系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开启了扬州的繁荣史。竹西小学南临古邗沟,北枕蜀岗余脉,东倚大运河,西傍瘦西湖,地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扬州城北。学校创办于1946年,原名黄金中心小学,1996年异地新建至邗沟路北侧墨香路,并正式更名为扬州市竹西小学。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特色学校""江苏实验小学""江苏省中小学首批经典诵读联  相似文献   

6.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从出自《诗经》时代的《渔父歌》,到唱响海内外的《茉莉花》,两千多年来,扬州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我国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散发着淡淡的馨香。保护、继承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国的青少年从小了解它,喜爱它,接受它,是我们这些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而要胜任这一使命,教师自己首先应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乡土音乐语言。  相似文献   

7.
<正>"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邗沟畔,创立于1946年,是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学校现占地44亩,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教学班36个,各功能室齐全,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在校学生近1800名,专职教师102名,其中市、区级名师20人。学校育人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特色  相似文献   

8.
姜夔《扬州慢》中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对前半句,课文注解说:“杜牧善于游赏。……俊赏,卓越的鉴赏力。”可是纵观全句,这个注释却令人莫名其妙,因为“善于游赏”同“重到须惊”之间并无联系。其实,“俊赏”在《辞源》中有现成的解释:“俊赏,高超的鉴别能  相似文献   

9.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见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二十四桥”,课本注为:“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注家认为拥有二十四座桥乃是唐代扬州繁盛的标志之一。这样往,自然也说姜夔原词中的“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这种说法,无论是从唐代扬州的实际,还是从姜夔词意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的确,唐代的扬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笙歌四起的繁华富庶的大都市,而彼时的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相似文献   

10.
卷土重来     
成语“卷土重来”不难理解,常用其比喻在失败之后并不灰心,重整旗鼓,重新再干。它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相似文献   

11.
“吹”应读“chui”甘肃西峰三中张永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以为有误。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相似文献   

12.
释“南亩”     
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南亩”泛指农田。为什么农田可以用“南亩”泛指呢?《辞源》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3.
杜牧(公元803-853年)是晚唐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明胡应群在《诗该》中曾论道:“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药,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锦锋者。”可谓中的之言。“俊灾”就是英俊豪纵,是杜牧诗的主导风格,这在古人的诗文及评论中多被认同,如刘熙载《艺概》把杜牧和李义山的诗作了比较,说“社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锦邈”;南来著名词人姜白石在《扬州慢》中对杜牧称为“江郎俊赏”,同样都突出杜牧诗中的“俊”。杜牧诗的“俊爽”风格大都体现在咏史诗中。《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煌》、《赤壁》、《题桃花夫…  相似文献   

14.
邓维策 《学语文》2007,(1):48-49
姜夔《扬州慢》“解鞍少驻初程”句中的“初程”如何理解呢?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解释是“开头的一段路”。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初程:最初的路程。”汪全民在他的论文《情韵绵邈感慨万端》中解释说“这里是我漫游的起点”。夏承焘《姜白石词校注》:“初程:旅程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傍晚”,一说“晚秋”,即深秋。从字面上看,都讲得过去,但哪种解释较为妥贴呢? 据《辞源》、《辞海》所载,“晚”字的含义共六项。其中,与本句解释相关的有三项:一、日落时,如傍晚;二、夜间,如夜晚;三,时间上将近终了,如秋晚。这三项中,第二项显然不妥,因为不管杜牧的视力如何好,夜间总是难以看清诗中的景色的。其余两项,都说得通,但从全诗的立意谋篇来看,以第三项  相似文献   

16.
刘艳 《现代语文》2006,(7):28-29
凡是对唐诗宋词有所涉猎的人,都不会对“扬州”这个词陌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印象中的扬州,是笼罩在唐诗宋词的天空下一个婉约而美丽的地方。她的渡口烟柳、小桥明月、西湖歌吹是怎样一种魔力?仿佛潜在诗人心底的梦境,又如一种情结,使“扬州”频频出现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7.
<正>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赏析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众多传说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的。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  相似文献   

18.
也谈“吹”的读音广西南宁二中洪珏《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9期47页载文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  相似文献   

19.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地,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当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岐亭镇。一、杜牧确曾到岐亭。杜牧任黄州刺史时(公元842——844年),黄州治所在今新洲县。这里与麻城岐亭相去不远,两地交通也很顺畅。除取诸陆道,尤可假舟楫之利,沿举水往还两地之间。岐亭地处黄州域内,杜牧造访此地,符合情理。再者唐时黄州为一偏僻小郡,不难治理,公事谅可松动。更兼杜牧因受权相排挤,内心抑郁难平,同时他素有寄情山水的癖好,因而,谪居黄州期间,经常外出,游历察访,有甚于扬州时期。黄州各县他都曾涉足,传世的作品可以为证。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他也曾到过麻城岐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