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名运动员一生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就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一生能采访一次奥运会,也是足可引以为幸的。2000年9月,有16名浙江记者在悉尼采访第27届奥运会,其中我一人申请到了组委会颁发的正式采访证;比起其他15位同行来,我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工作便利条件,这就更让我感到荣幸。 但是到了悉尼,这种荣幸便很快化成了压力。因为,即使有了这张证,在全球奥运会的正式记者  相似文献   

2.
奥运报道话短长第九届国际体育记者研讨会侧记薛寿元997年5月下旬,第九届国际体育记者研讨会在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举行。做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的代表,我参加了这一届研讨会。(一)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座落在离奥林匹克古奥运遗址不远的一个风景优雅的山凹里,是希腊...  相似文献   

3.
一名合格体育记者的人生以什么作为计量单位?4年!奥运会四年一次,世界杯四年一届,一名体育记者工作中每一次的高潮和低谷,都是由一届奥运会的结束,到下一届奥运会的进行。对于一名成熟的体育记者,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同别届无  相似文献   

4.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主要做记者,开始做体育记者,后来多次进入柬埔寨进行战场采访,这段经历是令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5.
马胜荣 《青年记者》2008,(13):14-16
在上个纪70年代,我主要做记者,开始做体育记者,后来多次进入柬埔寨进行战场采访,这段经历是令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6.
从记者QQ群开始 中國记者:在创办蓝鲸之前,您曾经是一名资深的财经记者.能否谈谈您的职业生涯与创业历程? 李武:我曾经是学体育的,一直想做体育记者,但后来阴差阳错地进入一家财经报纸从事财经报道.2008年,来到搜狐财经继续从事财经领域的调查报道. 在搜狐财经的日子里,我下了很大功夫做调查报道,也挖出过很有价值的独家新闻.但有段时间,我感觉做媒体一眼就能看到头,有些厌倦了.正好2010年搜狐送我去清华管理学院进修EMBA媒体班,我干脆辞职和班上同学一起组建公司,专门承接经管学院的活动.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  相似文献   

7.
采访过一届足球世界杯、一届东亚运动会和两届全国运动会后,我有幸首次采访亚运会--第15届多哈亚运会.作为一名职业体育记者,最欣慰的莫过于亲临赛事,见证若干年后能为人提及的现场、人和事.  相似文献   

8.
2006年和2007年,我曾连续两次赴荷兰阿姆斯特丹担任荷赛评委,尽管那两届比赛中先后有5位中国摄影师得奖,但新华社照片令人遗憾地与奖项无缘.之后的2008年,摄影部费茂华以一组《2007运动瞬间》夺得第51届荷赛体育动作类组照二等奖,实现新华社记者在该赛事上获奖“零的突破”.2009年,吴晓凌更以《血染赛场》夺得第52届荷赛体育特写类单幅一等奖,成为新华社荷赛夺金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正>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在2023年记者节前揭晓,长江日报系列报道《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获典型报道三等奖。我觉得这是记者节给我的最好礼物,在我工作的第9个年头,采写的作品能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工作以来,我做过3年编辑,6年记者。和很多记者的成长经历不同,我是一位非传统的“战线”记者,因手上没有条线,很多线索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或者公开信源。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杨明  王馨 《新闻前哨》2011,(7):51-53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式上,灿烂的焰火、华丽的表演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点火仪式,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这是亚洲综合体育最高级别赛事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羊城盛会,《湖北日报》派出了4名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和亚运会真的有缘,第一次采访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就是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开始,此后每一届亚运会我都到一线采访(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作为组委会新闻部工作人员参加报道)。我见证了中国体育日益强盛、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六连冠”的光荣历史,也经历了中国体育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釜山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同日而语。从釜山亚运会报道也反映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每次报道冬奥会,有两个细节届届如此:其一,我出生于2月份,与冬奥会比赛时间“不谋而合”。从1980年首届冬奥会起,每次冬奥会期间,都要过一次生日。其二,每次采访时,我腕上的手表始终都按照“北京时间”运行,就怕超过后方编辑部的规定截稿时间。4年一届的冬奥会对选手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对观众来说,是集中目睹全球体坛明星风采的良机;对记者来说,是一场新闻大战。体育记者既为能够采访冬奥会而自豪,也必须承受难以忍受的工作负荷和精神压力。要在类似冬奥会的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战中有所收获,我认为细节至关重要。赛前抓细节,准确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能否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报道任务,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记者的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成为目前摆在中国体育记者乃至中国新闻界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叶雷 《新闻记者》2002,(4):50-51
记者好厉害 !陈颖赛后被记者团团围住 ,一时无法脱身。2001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是4年一次的大型体育盛会 ,也是媒体体育新闻大战如火如荼的战场。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战 ,用不同于体育记者的眼光 ,看到许多令人难忘的事 ,记录下来 ,也许能引人回味。初上战场感受“硝烟弥漫”早就听说羊城九运会11月9日开战硝烟弥漫 ,新闻战也白热化。想着我是去当“增援部队”的 ,所以13日清晨4 :15 ,我就起身赶赴广州。到广州白云机场一下飞机 ,只见出口处有志愿者举着牌迎接江苏柔道队的战将。一个戴着红帽子的志愿者说 ,…  相似文献   

16.
人人都会做梦。体育记者,总是梦想能采访奥运会。当我踏上赴巴塞罗那的旅途时,已做了近八年的体育记者。在登上飞机前,总编室让我留下一句话,我说:“奥运会是个大舞台,唱戏的不仅仅是运动员,激烈的新闻竞争对记者也是一种挑战。”这句话第二天登在报上,我没看到.回来看读者来信,他们说我是“自断后路”,作“悬崖一搏”。其实,我当时没想到还有后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想方设法能让本报的奥运报道出彩。怕只怕孤身作战,力有不逮。他们为何视而不见? 在巴塞罗那,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7月20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中国记者蜂拥而至,纷纷捕获这些“庞然大物”。然而在众多的记者中,我却发现了作为香港某电视台评论员的江加良,他谨慎小心地躲在人群里,后被其  相似文献   

17.
一场刺刀见红的足球比赛,一场剑拔弩张的NBA大战,一次万人瞩目的焦点赛事,一届明星云集的奥运会……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便是体育的全部,所以,经常会有记者在谈论起体育报道时会用上"我不懂体育"来表达无法涉足此领域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还在上大学的我在电视机前看到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7年后,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将亲身参与第29届奥运会的报道工作.看着倒计时牌上的教字一天天减少,听到那首熟悉的奥运歌曲,我和同事们加紧工作的同时,每天都要自问:Are we ready?  相似文献   

19.
在外国,报社常派新手去当体育记者:而在旧中国,报社则派新手去跑警察局、法院,总编辑特別垂青的除外。我自廿几岁起就是一个跑警察局、法院的记者了。那些普通老百姓畏如虎穴的地方我进出自如,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参加了上海市公安局连夜出动,全面封闭妓院的新闻报导。之后,调为一名文艺记者,一直至今。回想我刚做记者的时候,真的以为自己当上了“无冕皇帝”了,一心只想做个伸张正义的好记者,却不料碰了很多钉子,几乎送了性命,真是好险啊!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体育记者王训生7月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1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荣获最佳记者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记者首次在重大国际体育活动中获奖。采访这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各国记者多达1200人,我国各新闻单位也派出了38名记者(包括两名常驻记者)报道这一本年度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在本届运动会组委会组织的最佳记者评选活动中,王训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