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男女两性形象经大众传媒建构,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在其背后,是男权、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共同合谋.女性主义话语被边缘化,大众传媒的性别天平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正以其强大的具有符号意义的传播能力、渗透能力以及制造能力,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望,使人们的好奇心被唤醒,消费欲被激发,促使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并不断推动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大众传媒时代,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已经形成,可以说,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话语权",并以其文化霸权话语直接影响着消费欲望的产生和消费群体的形成。本文结合实际,对大众传媒在构建消费群体及消费欲望中的作用以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叶子 《今传媒》2006,(9):9-10
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是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克服、防止文艺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倾向?带着这些问题,《今传媒》记者最近走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今传媒》记者: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构筑了怎样一种生态环境?肖云儒: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合谋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最强势的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在人类的头顶笼罩了一层传播文化膜。这个文化膜隔离与遮蔽着主体与社会,造成了一种比…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发源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浪潮风行世界,其影响已经波及我国。本文从阐述后现代主义概念入手,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投射和渗透下出现的种种现象加以梳理和分析,对当今大众传媒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消蚀意义、热衷于制造“追星”群体和消费“热点”等冷峻审视,并对如何走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阴影,重建精神生态的平衡系统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鹏 《传媒》2019,(17):54-55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网络文艺也从“萌芽初现”稳步走向“欣欣向荣”,逐渐发展成为媒体时代的主流文化产品,结出了不少文艺硕果。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与文艺、传统与创新、小众与主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边界实现了消融,生产者、消费者、作品、平台等多方关系被颠覆重构,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移动端的普及使网络文艺真正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也传递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服务作用。网络文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当前大众传媒的娱乐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新闻内容本身的娱乐化。动不动哪个名人的隐私就被搬到了报纸或电视上,谁和谁一起吃饭,谁和谁一起旅游。如田亮激吻浙江卫视女主播、文章夫妇美国掷千万豪赌等这种内容也可以成为头版新闻,即便是象征高雅文化的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也和王力宏扯上了“理不清的关系”并以此来搏眼球。  相似文献   

7.
相关链接:国家广电总局在《2006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中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广播影视文艺、娱乐、情感类节目,着力提高其质量、品位和格调,抵制低俗之风。采取措施解决主频道、主频率新闻节目弱化、泛娱乐化倾向等。文化工业借由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生产、复制、传播文化产品,并以生产和传播非创造性的、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商品为手段,通过独特的大众传媒,比如大制作的电影,类似“超级女声”这样日趋品牌化的电视娱乐节目,以及无线广播、廉价报刊、流行时尚杂志,还有时下盛行的手机短信、流媒体等多种普遍有效的途径,为大众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  相似文献   

8.
视听传媒中的西方文化霸权及抵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利用自己的视听传媒刻意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这种美国形象并不反映真正的美国,它已经“异化”出美国自身而成为一种被大众传媒再度制造出的“拟像”。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冷战”策略的一个重要对象国,美国持续的文化渗透将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挑战。在文化冷战大背景下,大众传媒被赋予了实现或颠覆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党报,作为我国媒体的排头兵,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兼具媒体属性和政治属性,在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中肩负重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导向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信息接受方式,海量的视觉信息打破了受众与大众传媒的对等性。传统文化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消费资源存在被使用失当的情况,主要体现为全方位的虚拟形态会造成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衰减,数字时代的易复制性带来了文化创造力被削弱的隐患,以及视觉文化市场化使传统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建构起新的媒介消费场域,越来越多的文化符号、文化商品被创造、生产和消费。“废话文学”是指主要出现在新媒体场域、看似传递了某种意义但实际却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文本。从通过反讽式的戏仿进行具有抵抗意义的生产过程到逐渐陷入自我指涉的漩涡,“废话文学”由最初受众意义的夺回与快乐的生产,最终走向了主体性消解与抵抗性被解构的结局,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且内容同样空洞无意义。这一生产消费的逻辑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悲观处境。  相似文献   

12.
鲍海波 《今传媒》2003,(2):43-44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由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大众传媒文化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女性的真实生活,即女性被“象征性歼灭”。以下几种方式足以说明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琳琳 《新闻传播》2009,(10):20-20
七夕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它与春节、中秋、端午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同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全球化格局进一步完成,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也无法逃脱日渐式微的命运。与此同时,包括情人节在内的西方文化传入并风靡。也在西方“情人节”的启发下。七夕节所依附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其爱情寓意被重新发现,并以“中国情人节”面目被重构.而大众传媒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包装、及再传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客观看待大众传媒对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渲染,进而解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秦莹 《青年记者》2017,(30):42-43
研究概述 品牌全球传播的兴起和媒介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进行的.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1969),到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两个时代之间》(1969)和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李维特(Theodore Levitt)提出“全球化”概念,认为“技术和全球化是塑造世界的两个动力”开始,“全球化”就一直被争论和滥用而失去了一部分解释力,①其中尤以文化全球化的争议最大.不可否认,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品牌传播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导致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龙丽双 《新闻界》2013,(16):47-50
大众传媒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但是大众传媒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简化和异化等问题。文化消费与大众传媒商业诉求是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从外在、浅表文化符号性传播转向内在、深层纵深文化传承,特别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族群能动性的调动才能真正发挥大众传媒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从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度 ,剖析了大众传媒在新教伦理向享乐主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蜕变过程中的社会作用 ,从而把大众传媒与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透辟分析 ,对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批判 ,体现了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 ,但其新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又决定了他的这种批判是温和的、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众传媒编造的各种神话.它们对来自生活的大量的、新颖的信息进行含有特定目的或价值取向的加工制作,然后传播给大众,并借助"工具合理性"的形式,使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传播、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大众传媒创造的这些神话自然而不造作,这种"商业化"包装过的意识形态无声无息地侵蚀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蓉  丁丽琼 《新闻世界》2012,(9):225-226
在如今消费文化日趋丰富与多元的今天,大众传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从传播学角度浅谈在消费文化视野下,受众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在网络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本文作者对当下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众传媒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