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正能量谣言"充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更成为滋生此类谣言的温床。文章试图从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传播内容、传播机制、技术要素中探寻其生成规律,着力于从"负面民意推手""舆情隐患因素""舆论狂欢元素"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危害,并基于"正能量谣言"的特点、规律等提出"技术监测识别""增强信息透明度""发挥网络社团作用"的三条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丽芳 《青年记者》2017,(17):15-16
“正能量谣言”与群体极化 与具有破坏性和伤害性的负面谣言有所不同,在微信朋友圈中,有一类“求转发”、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如持中国护照可以免费乘机回国、新任教育部长13条建议、失联儿童守护点等.这些信息看似充满了正能量,却伴随着虚假与谎言,最终也被证实为谣言,我们称之为“正能量谣言”.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利用网民的从善心理和核实意识的缺乏,以部分真实掩盖核心失实,真假难辨,对网络舆论环境、网民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观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汤晓峰 《新闻传播》2014,(2):312-313,316
网络谣言是负向舆论,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网络世界里,"把关人"缺失,而网络上的版主、网络"大V"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且背景复杂,难当"把关人"的重任,导致一些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多年来,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方面积累了积极正面的形象。传统媒体要发挥长处,及时揭示事实真相,正本清源,澄清无根无据的流言蜚语,在破除网络谣言中发挥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网络黑社会",又谓"网络推手",指通过新媒体舆论平台,为了攫取经济利益,不惜编造谣言,诋毁对手,控制民意,抹杀民主的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如何防止网络推手操纵舆论?如何构建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这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5.
"网络黑社会"现象的危害、成因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互联网这个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里,一群被称作"网络黑社会"的集团正在迅速成长壮大,他们为了利益,不惜炮制谣言,捏造事实诋毁对手,将不知情的网民控制在自己左右的舆论之中,严重抹杀了网络民主.  相似文献   

6.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7.
张健挺 《新闻记者》2006,(10):15-16
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流传,并为众多网民所信任——这往往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或者在网络上散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后形成新的谣言。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谣言、小道消息反而会被网民取信?这是否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本文将之归纳为网络舆论中的“偏听偏信”现象.并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卞文阳 《青年记者》2017,(21):47-48
谣言,这个曾经人们以之为耻的“恶之花”,如今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新时尚”.这是危言耸听吗?2017年以来,多次舆论纷争都和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相关联,如“聊城于欢杀人案”“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都有大量谣言产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融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网络谣言,就是通过网络发起、传播、讨论、发酵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时,谣言就成了信息场、舆论场中难以杜绝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孙燕 《新闻界》2012,(2):47-52
突发事件之后常伴随着以谣言频发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危机,在本文案例中,网络谣言“萌生—高潮—衰落—拖尾”的传播进程呈现一致.网络媒介为参与者提供各种互动工具,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介在谣言传播中扮演着“幕后推手”与“正面引导”的双重角色.网络谣言的散布折射出突发事件之后社会的集体情绪和参与者的群体行为.为此政府需建立舆论预警机制,网民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0.
牛媛媛 《新闻世界》2010,(12):148-149
谣言有诸多种类,本文以网络地震谣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传播特点及形成舆论危机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舆论场",影响事态的发展与演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眼于当前社交网络格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为例,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征,评估不同主体的行为,提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台的《2013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报告称,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尤其是打击网络谣言对国内舆论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启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到8月31日,短短12天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新快报记者刘虎、薛蛮子等相继被抓或拘留。这使微博上的"大V"们深感不安,部分"公知"相继离开或转入小圈子不再对公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王淼  李杰 《新闻世界》2014,(8):411-412
网络上信息繁多,意见领袖不负责任的转发和发布有可能推动谣言的传播,更有甚者利用自身影响力获取不正当利益。意见领袖不应忘记其社会责任,在信息发布的环节要把好关,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理性地发表观点和评论,充分发挥其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传播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王恩界  张晓明 《新闻世界》2011,(12):179-180
通过对一起恶意网络谣言的分析发现,在网络谣言阶段中,网民舆论由于受到负面情绪影响而表现出“讽刺受害人”倾向;在谣言澄清阶段网民舆论开始向“同情受害者”转变,而网络印刻效应可以作为解释网络论坛舆论发生、转变的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章幸  肖峰 《东南传播》2014,(1):97-100
21世纪,随着网络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谣言不可避免地延伸到网络平台,网络谣言随之诞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当今大众的舆论导向,其危害性不得不引起网络媒体业界、新闻传播学界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新的大众舆论现象,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传播特性和传播机制。作者试图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究行之有效的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社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人民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直接发表意见的平台,可以直接参与到舆论监督中,行使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球信息传播模式进入革命性的“自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圈出现官方和民间两个重要的舆论场。党报媒体矩阵传播平台强化舆论监督职能,担当助推党委政府工作的“监督员”、网络“谣言粉碎机”和网络杂音的“定海神针”,实现两个舆论场的统一和共振,让正能量和主流舆论占领阵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微博的广泛流行,造就了一批极具发言权的网络大V,他们的一呼百应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舆论导向,谣言也借势在这块土壤上滋生。近期"微博反腐"也成为大V主阵地,但以传播正能量著称的网络大V在"微博反腐"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该文主要以微博反腐为例,探究大V在网络语境中的谣言加速作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防范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修蕾  郑金鹏 《青年记者》2016,(32):112-1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①近年来,高校网络舆论事件频发,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建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7·5"暴力事件中,疆独分子直接利用互联网实施舆论煽动,增加了暴力事件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我们实施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一是网络管理者难以同步过滤并监控所有的网络信息,使得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舆论煽动有机可乘;二是网络舆论煽动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使得网络管理者往往丧失最佳舆论反制与反击机会.为了争取抑制暴力事件恶化的网络舆论主导权,必须根据暴力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网络舆论预防、网络舆论反制和网络舆论反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