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石慧敏 《今传媒》2016,(2):16-17
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国家形象有机组成部分的区域形象,无时不刻地处在大众媒体对它的呈现与传播中.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浪网等大众媒体对山西省的相关报道为例,探讨山西形象的媒体呈现,分析公众对山西形象的认知及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塑造与传播山西形象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称之为企业形象;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形象,我们称之为城市形象……可以说世间万物,无不有其形象,一个国家也有其形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形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除了有其固有的形象,如领土面积、人口多寡、山川地理、气候物产、风俗民情等之外,还可通过自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硬实力的提高,当然也可以通过政府宣传和媒体外交等软实力,来提高国家形象. 在林林总总的提高国家形象的手段和举措中,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3.
滕文莉 《今传媒》2016,(2):143-145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需要打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的实现,需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本文从近年来榆林媒体张季鸾相关报道入手,分析了榆林市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过程中媒体建构的具体策略,以期促使榆林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媒体宣传和公共关系在高校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媒体是政府、大众、企业与高校沟通的桥梁,公共关系是维护高校形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徐湛  郑欣 《新闻界》2013,(6):29-37
本研究通过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内371幅新闻图片的分析,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大众媒介构建的农民工形象如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众媒体如何通过新闻图片塑造农民工形象等等。研究表明,主流媒体对该群体的塑造都为积极、正面、乐观的形象,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关注的领域及报道形式都在逐渐多元化,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代坤  丁红娜 《青年记者》2016,(23):155-156
如今,体育和媒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明星运动员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体走进大众的视野,其高超的技能和阳光、诚恳、朴实的形象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其形象可以超越政治、民族等因素,为各国人民所接受,也常成为国家文化交流的使者,凸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有必要对明星运动员形象传播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借鉴企业形象设计(CIS)理论,可将明星运动员形象结构分为视觉形象、行为形象、理念形象三个层面.相应的,明星运动员形象传播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视觉形象、行为形象和理念形象传播的文化价值.本文将逐一对这三个层面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罗奕 《传媒》2019,(14):79-82
国家形象是人们(形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国家(形象客体)由其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需要从主客体关系来讨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六国大众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舆情监测,了解这六国媒体作为“他者”是如何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建构的。本文认为,这些报道虽然存在偏差,不能“面面俱到”,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亓元 《新闻战线》2015,(7):118-119
旅游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旅游形象不仅代表了地方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风貌,还代表了中国强大的文化底蕴。地方旅游形象对于地方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带动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变得十分重要。在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大众媒体以其自身传播范围广、生动形象等特点成为地方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大众关于粉丝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媒介的呈现,粉丝的媒介形象以存像的状态连接着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成为大众认识粉丝的重要渠道与参照框架,但媒介建构的粉丝形象并非简单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局部地反映某些事实.本文从媒介呈现和主观现实两方面入手,探究传统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如何呈现粉丝媒介形象并最终给大众留下.主观想象,研究发现媒体所建构的粉丝形象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整合的结果,而大众的主观现实带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情绪,造成粉丝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引发圈层代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重视,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构塑之间关系紧密。基于此,本文选取《国家报》《世界报》和《ABC报》这三份在西班牙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以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期间的涉华报道为主要考察点,解读中国在西班牙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分析西班牙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的反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直观体现,是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通常以大众媒介为载体,通过国际传播的过程来完成,其中电视媒体以其影像传播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承载国家形象塑造这一使命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电视台,近年来从扩大覆盖范围、加大传播信息量、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媒体合作等多方面努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而从媒体内容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2.
许光 《青年记者》2016,(18):66-67
美国学者雷默曾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与国家形象没有相应地变化.一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肆意“妖魔化”中国,令我国国家形象蒙尘;另一方面,我国大众媒体“宣传腔”太浓,过分强调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传播媒体“合塑”的“高大上”国家形象差强人意,其话语方式、报道理念、叙事模式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3.
节事活动举办需依托具体的城市,然而大型节事活动展现的绝不仅仅是举办地的城市形象,更多的是举办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过程中负面信息不断,不利于国家形象的传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五环变四环"事件是近年来大型节事活动失误后危机公关的典型代表,可以从媒体关系的角度,利用"城市媒体事件"的概念进行分析:以媒体逻辑引导不可控媒体、合理运用国家形象要素、媒体关系操作人员密切配合及持续进行媒体关系活动等四个方面是其成功扭转舆论、提升国家形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将近2亿的农民工,而这些农民工大都集中在我国特大城市中从事社会劳动.这些农民工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当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难免产生摩擦和冲突.调查显示,30%的农民工在广东工作,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往往把该群体与这样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穿得脏兮兮的、不讲卫生、说话粗鲁、不懂礼貌等.笔者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农民工的欠佳形象是怎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的?这种形象是现代农民形象的真实再现吗? 除了少数个人与农民工直接接触产生的认识之外,大众对农民工的形象认知与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的报道.上述农民工欠佳形象的形成与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是不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日益发达,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政治、社会生活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行业、团队和个人都必须关注自身在传媒镜像中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遭到扭曲,直接关涉着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关涉着大众的评价。法制工作者当然不能例外。因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兴媒体。展现法制工作者正义、公平与温情的形象,就成为现代法制工作者一种应当具备的技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传播学者罗伯特·帕克在《城市》一书中指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①城市文化离不开媒体传播,城市文化的物质本源在媒体传播中得以传承,并被大众广泛知晓,人们对城市文化的主观意识的形成更依赖于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形象构建。贵阳是一座西部城市,其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包含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生态的等多个方面,但社会公众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认知究竟如何?本文旨在探析贵阳城市文化在媒体中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7.
张蕾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12-214
中国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的同时,国家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2012年5月14日至22日,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外宣功能的纪录片完成了首轮谢幕.本文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及对比分析方法,从传播范围和被接受程度分析该片的传播效果,并和国家形象片对比,总结出我国在对象国媒体议程设置影响下,应积极制定国家形象影像化和文化传播战略,通过多媒体和新媒体将我国国家形象植入大众生活和文化的传播中,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塑造一个真实健康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都市报、晚报,都是市场上受读者认可的大众媒体.但这些大众媒体目前遇到了两个麻烦.一个是同质化.-个城市几家报纸,翻一翻除新闻的编排顺序略有差别外,报道内容、表现形式、经营手段几乎-个面孔,俨然多胞胎;第二个是小众媒体的蚕食.小众媒体异军突起,大众媒体拿自己的相同部分与之抗衡,几乎都是败下阵来.大众媒体的既得利益不断遭到小众媒体的侵袭.  相似文献   

19.
杨杨 《东南传播》2011,(4):50-52
本文在对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首先,从本体论视域对国家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并借助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分析当前研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剖析国家形象与媒体形象、政府形象的差异,从而扩展研究视野。进而描述中国现实政治语境下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学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然而科学家却不被大众媒体公平对待,且不少的大众媒体从业人员不承认这一点。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证大众媒体在报道中冷落了科学家的事实,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大众媒体重视科学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