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信息化条例》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对倒卖个人信息的不法行为予以最高50万元的严惩。针对目前社会公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现象,《条例》在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披露所采集的信息,不得将获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提供给他人,不得以窃取、购买等方式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陈为保表示,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条例》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维护通信市场正当竞争等方面提供了可执行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书勇 《北京档案》2005,(11):39-39
报载,我国已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程序.据起草人之一的周汉华教授介绍,该法草案除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护公民充分了解自己的信息、修改自己错误信息的权利.只要我们提出申请,工作单位就有义务将个人档案向我们公开,我们也有权要求单位更改错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郭艺凡 《中国广播》2012,(11):48-52
“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和正义.促进了社会进步。但这种监督和批评很容易变成网络暴力,应从法律角度加以规制。我国目前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仍有欠缺,可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立法上加以完善,包括公民享有个人信息权、信息使用者的义务、权利的救济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28日提请审议的《湖南省信息化条例(修订草案一审修改稿)》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提供所获取的信息,或者以窃取等方式非法获取信息,对单位最高拟罚10万,对个人最高拟罚3万。此前,刑法修正案(七)也确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违规单位拟罚5万至10万,个人拟罚1万至3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窃取或披露、出售信息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个人信息被侵害的情况愈演愈烈,各国在通过传统隐私权的扩张解释等方式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同时,纷纷转向建立新的制度对个人信息的特别保护。我国法律也走过了从隐私、隐私权到个人信息的制度发展,法律呈现出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主、隐私权保护为辅的趋势。《网络安全法》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但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还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缺乏规定、损失如何计算等具体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2012年4月8日,《河北省信息化条例(草案)》已正式提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机制,公共机构不得将获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提供给他人。按照规定,金融、保险、电信、供水、供电、供气、医疗、物业、房产中介以及其他掌握公众信息的单位,不得将获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提供给他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相似文献   

7.
李强 《青年记者》2008,(9):79-80
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①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时常被非法泄露,并严重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将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基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界定、学历界定和国家档案馆披露风险视角,文章从界定馆藏个人信息范围、建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和个人信息档案安全内控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国家档案馆个人信息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生档案工作发展迅速,民生档案利用已经成为档案利用的主体。但民生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着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存在欠缺、档案利用程序不够规范、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因此,要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权利,必须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规范、强化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行业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英国公共图书馆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调研,从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安全、读者权利的规定、图书馆免责声明几个方面分析英国公共图书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信用档案管理中的个人信息权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03年开始起草,2005年初完成,现已呈交至国务院,进入审批程序.该法律突破了我国传统法律中对公民个人名誉权的保护范围,把如家庭住址、医疗档案、职业情况等可识别信息也列为保护内容.除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外,还充分保护公民了解自己的信息、修改自己错误信息的权利.该法案的出台无疑将对我国信息权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预示着我国对公民信息权的保护从间接保护向直接立法保护过渡.作为涉及个人信息较多的信用档案,对信息权的保护,也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的被遗忘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遗忘权体现了"遗忘"及"重新开始"的精神,是大数据时代的公民及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所必须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明确规定了被遗忘权,我国也应制定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遗忘"和"重新开始"为指导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些通用原则,明确公民享有被遗忘权,并对被遗忘权的主体、客体、权利的内容、适用的条件、例外的情形及侵犯该权利所应受的处罚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信息、个人网络活动信息和个人网络空间储存的信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害主要表现为非法收集和非法利用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如下权利: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权、个人信息收集的选择权、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信息安全的请求权和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制权。指出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需要建立起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法律规制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作为读者个人信息的信息控制人在不得滥用读者信息的同时,有职责采取措施防止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第三方非法利用。读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有赖于国家立法和图书馆行业自律共同完成。图书馆应制定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内部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规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强 《青年记者》2008,(6):79-80
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①  相似文献   

16.
2019年8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自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儿童网络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  相似文献   

17.
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信息处理成本愈来愈低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以牟取暴利已严重危害了到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本文从个人信息买卖泛滥背后深层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档案馆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旨在助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文章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参照,基于文本分析法对46个档案馆网站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展开调查,发现我国档案馆网站存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系统性不足、个人信息界定不明确、档案馆网站的信息处理权利与义务规定有限、用户个人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人肉搜索"中的法律是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搜索功能的日渐强大,"人肉搜索"或称"网络通缉"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隐含的法律是非,也因为一起起网络事件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08年8月26日,我国刑法第七次修改草案提交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其中新增一个条款,即"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收买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人将其称之为"非法泄露窃取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20.
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哪些方面?如何维护这些合法权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公民所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另一个部分就是从新闻职业的性质和角度出发所应享有的权利。 新闻工作者同样是普通人,是公民,因而他必然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普通公民的一切权利,而这些权利同时又与新闻工作者履行的职责密切相关。比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履行职务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也不得侮辱其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