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家海 《传媒》2018,(6):71-73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媒体"应该是都市报弯道超车的最后时机.面对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华西都市报》立足未来,瞄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打造了封面传媒公司.2016年,《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在传统媒体与世界的联接力减弱的背景下,其重新打造的这一全新的互联网产品,被期待于承担起重新联接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12):71-7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面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传媒格局巨变和深度推进媒体融合的大背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华西都市报》全力打造"封面新闻"客户端,积极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努力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积极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封面新闻从主打年轻群体上细分市场,从加强技术创新、内容原创、一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努力建设属于网络原住民的智媒体,为公众和网民营造积极有益的网络空间,给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树立新的标杆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鹏 《传媒》2017,(15)
今年5月4日,封面新闻3.0迭代上线,自主开发的"小封机器人"1.0版与用户见面,成为国内报业集团中首家拥有聊天机器人的APP.与此同时,封面新闻的算法推荐更加成熟和优化,机器人写作技术不断完善,朝着"AI+媒体"的前沿领域进军.封面新闻上线一年来,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与《华西都市报》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朝着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舆论阵地和新型主流媒体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4.
<正>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2014年12月,华西都市报发布媒体融合"i"战略,明确提出站在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20年,《华西都市报》从一张报纸发展为华西传媒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华西都市报》为主轴,拥有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8小时购物网等多个单元的全新媒体矩阵。华西传媒集群媒体融合"i"战略是系统地重构和创  相似文献   

5.
张朝萌 《视听》2022,(2):9-11
为了实现传统媒体转型,重构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重塑媒体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封面新闻"在打造智媒体生态圈上下足功夫,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以内容为支撑,用大数据、AI、音视频、区块链等技术加持拉动收入,推动媒体电商融合拓宽产业边界.未来,封面新闻可从区块链加密经济的应用、打造智能文化产业链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传媒生态变局中,曾经抒写中国报业辉煌篇章的都市报,正在陷入“寒冬”困局.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困难,都市报人始终没有停止转型探索的脚步,如东方早报、京华时报彻底转型新媒体,北京青年报探索社区传媒,华西都市报打造封面新闻推进“双引擎”“双品牌”融合,深圳晚报与ZAKER合作等.归纳来看,突围的方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遗余力探索产品内容,挖掘优质内容,报业经营下滑但媒体影响力不能下降;二是用“洪荒之力”推进运营模式的变革,找准定位,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三是殚财竭力推进跨界融合,进军与报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邵羽西 《出版广角》2016,(19):50-51
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都市报面临巨大的挑战.《华西都市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文章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左文娟 《传媒》2021,(20):42-43,45
《陇东报》创刊于1937年,经过80多年的发展,始终坚守"百姓情怀"、牢记职责使命,应时而动、主动作为,围绕受众需求,以融合创新推动地方主流媒体出新出彩.在内容维度,增强"流量"意识、打造区域名片、坚持价值引领;在合作维度,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启动市县媒体融合、要变"合"为"融";在技术维度,移动优先、智能驱动、探索智媒时代叙事规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9.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10.
2017年1月11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署名文章.其中,在谈到"确立移动媒体优先"战略时指出,要创新移动新闻产品,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线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认认真真地做足"四字"功夫,提高融合传播能力,从而以优质的内容赢得用户.  相似文献   

11.
正对媒体来说,用新闻创造价值,塑品牌谋求发展,就是在全心全意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媒体自身的价值,打造主流媒体品牌。惟其如此,媒体才能准确地实现自身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升竞争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做亮新闻,创造价值,是众多传媒一直努力的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权威的经济类纸媒,曾明确提出以"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李鹏 《传媒》2015,(2):11-13
201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20周年,也是中国都市报诞生20周年.经过20年快速发展,都市报迈入一个新时代.面对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媒体生态和舆论格局的变化,《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站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没有犹豫,没有留恋,以再创业、再出发的姿态,张开双臂全面拥抱互联网,开始了融合发展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万婧  潘高耸  张志强 《今传媒》2022,30(1):37-41
作为地市级媒体的创新改革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以"问题+对策"形式梳理县区发展问题;发挥"专家+记者"调研优势,打造"新闻"+"智库"产品;其"喉舌+智库+平台"发展设计,是全球建设性新闻理念"在地化"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为例,分析其运用建设性监督及融合创新观念,打造与国内一流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的路径,探讨地市级专业主流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与发展趋势,为新时代的新闻价值与媒体角色创新,以及全球建设性新闻"在地化"提供阐释.  相似文献   

14.
郭全中 《传媒》2015,(23):21-22
近些年来,阿里巴巴在传媒领域纵横捭阖,海陆空全立体进军传媒业,尤其在美国上市之后更是加快在传媒业的布局.2015年以来,不仅以现金收购优土,投资36氪,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经》杂志母公司财讯集团联合组建"无界传媒",与华西都市报联合创办"封面",且又有传言欲收购新浪微博和《南华早报》,阿里巴巴为什么巨资下注传媒业?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蕊 《传媒》2023,(24):61-63
<正>2020年9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加大广电机构市场化发展支持力度,深化媒体融合项目技术要素、市场要素、资本要素等的整合,采用市场手段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品牌影响力、核心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新型广电企业,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传媒+”运营模式,为新时代广电产媒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2月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数字化驱动优势,促进“数”与“实”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刘佳琦  刘杰 《传媒》2018,(9):54-56
随着媒介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来,多家媒体充分运用电视媒体的优势,积极吸取当代新媒体动漫传播经验,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动画模拟形式的新格局,并称之为"动新闻"."动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驱动的新闻叙事方式,目前已被诸多媒体广泛应用.从2009年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事件",到2015年新华网新版上线并引入"动新闻"模式,这一变化过程无不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制作与传播形式的重要变革趋势.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动新闻"出现的社会必然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融媒时代"动新闻"实践的三种模式(《苹果日报》、新华社、《新京报》模式),以此凸显"动新闻"在新闻传播及时性、真实性、新闻道德伦理、新闻版权界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兵 《传媒》2021,(20):26-28
2021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个年头.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应该说,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是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招". 2017年10月,河北省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原长城网和河北经济日报社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省内第一家以互联网为主体传播形态的新闻单位,是省属事业一类国有文化企业.四年多来,集团坚持全媒为本、导向为先、内容为王、技术为要、改革为重,努力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省内新媒体传播的门户、综合服务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从《华西都市报》到《封面新闻》,这一成功的转型背后是技术和内容的双重改变。内容生产上的改变也带来了内容在意义建构方面的变化。本文使用框架理论,集中讨论内容生产机制对于框架建构的影响,以及这种机制的改变,所带来的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特点,这种特征与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框架之间的区别、联系与借鉴意义,对于"新主流媒体"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曾抒羽 《东南传播》2020,(5):112-113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证主流媒体影响力、传播力,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亟待转型,打造自身融合传播品牌。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帮帮团》对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优化,打造互联网短视频品牌"帮视频"和民生内容直播平台"帮帮团V直播"。本文以《帮帮团》的融媒体实践为例,探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建构个性化的移动直播平台和网络视频品牌。  相似文献   

20.
窦志  赵晶 《传媒》2017,(20)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该话题进行深刻阐述,强调主流媒体要把握融合要点,尽快由"相加"转向"相融",重点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主流媒体.2017年1月,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要积极树立和落实移动优先战略,全面构建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与传播矩阵.可以说,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主流媒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了新思路.对此,主流媒体应从移动优先、社交属性和流程再造三方面入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