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我国,“三农”问题从来都是头等大事,从新闻的角度上,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类报纸吸引人眼球的报道背后,与农村、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味报道则成为许多媒体的“盲区”。都市报的风生水起,使得涉农类报纸必须更加具有贴近J生,必须带着乡土味,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农民已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2.
周建设 《青年记者》2016,(20):40-41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纸媒面临空前的挑战.尤其是面向市场的报纸,出现了人才流失、发行量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纸媒中,涉农类报纸(以下称“农报”)全国只有三四十家(包括省级党报的农村版、农村报、农民报以及部分面向“三农”的科技类报纸).这类报纸由于体量较小,影响不大,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多家“农报”陷入发展困局,徘徊在亏损的边缘.如何转型发展成为“农报”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曹君仁 《青年记者》2017,(25):62-63
农村是新闻的富矿,农业新闻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多少人的乡愁和乡音其实就寄托在家乡父老乡亲——农民朋友的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村大众》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三农”新闻最忌炒作,更不能有鼓噪之声,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村有挖掘不尽的新闻素材,除了突发性事件,多数新闻往往蕴藏在社会现象和社会现状当中,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细致的研究,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另外,面向农村的报纸,投递慢,尤其在今天,根本无法抢时效,所以必须做保质期长的新闻.由此,我们常年搞起深度报道和社会调查,并坚信,“庄户菜”只有土到家才会成为农民读者喜欢的“饕餮大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报纸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品位?就报纸版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当是要让那些好新闻尽量地多登,全登;而那些质量不高的“劣质新闻”,则尽量少登,尽可能不登。究竟哪些是不该见诸于报纸版面的劣质新闻呢?笔者认为:(一)没有时效的“冷饭新闻”。新闻最忌“炒冷饭”。但现在却有一部分报纸中的文章在“炒冷饭”:A:有相当一部分消息的“时间要素”是“去年以来”、“截至日前”、“近半年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三农”报道也一直是新闻工作的重点。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三农”报道重点也正在实现向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等方向转变。针对“三农”报道中的新趋向,探讨新时期“三农”报道的方法和思路成为新闻业务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为农传播”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农传播”与学界以前常说的“对农传播”相比,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传播理念:后者把农民作为传播的纯客体、对象对待,直接妨碍了“三农”传播的思路,在客观上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实务活动中被严重边缘化、甚至被排斥;而前者则把农民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来考虑。这一个字的变更,有望使我国新闻传播界服务“三农”的工作得到极大的改观。“为农传播”的意义维护农民的言论…  相似文献   

7.
“三农”报道受益于政策形势,得到媒体的重视;而关于地市党报如何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升、农村面貌改善鼓与呼的探讨和论述也屡见不鲜。但笔者认为,地市党报毕竞是综合性日报,而不是农业类专业报纸,因此其受众并不仅仅是农村的读者,还有很大部分是城市的居民。城市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三农”新闻,这一点往往为一些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所忽视。事实上,“三农”新闻如果适当地从城市受众的视角出发,不但有助于地市媒体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而且对进一步服务好“三农”工作也有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都市类报纸的时评方兴未艾,在这“热”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时评“讲时效性选题缺乏判断”、“追求眼球效应忽视理性思考”、“一味夸夸奇谈而不讲专业深度”.本文主要从常识的生成与公共性的角度,对当今的都市类报纸的时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纸媒+互联网”的融合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农村大众报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崇高的人生境界、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报纸的转变转型,打造“三农”领域的新型主流媒体. 于记者个人而言,就是不但要采写新闻,而且要采集数据信息;不但要能采稿子写稿子,而且要成为农民活动家,要到村里去和农民打成一片,能给农民讲课,能坐下来跟农民唠家常,也能挽起袖子跟农民一起干活.  相似文献   

10.
宋歌 《传媒》2015,(5):52-53
商业类报纸是传播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新闻及相关信息的连续出版物.在报业发展史上,商业类报纸是出现最早的报纸之一,是商品社会形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报纸种类.目前我国大陆约有冠名“商”字号的商业类报纸60家,其中有国家级的《中国商报》、省级的《成都商报》、行业级的《机电商报》等.认真分析这些冠名“商”字号的报纸发现有许多却“在商不言商”,名曰“商报”,但实际上却演变成了都市报、大众生活报,还有的成为“四不像”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11.
"三农"类报纸的困境与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清 《新闻知识》2006,(11):53-5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①可以说,在“二十字”的发展要求中,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类媒体是其中应有之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当前正处于发展困境中的“三农”类报纸应该说是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果然,2006年8月4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的主要思路,提出“十一五…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广泛谈论“银发产业”之时,“银发报业”在我国已经悄然崛起。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创办老年类报纸33家,发行总量超过300万份,全国平均每40位老人即拥有一份老年类报纸。 据全国老龄新闻研讨会介绍,近10多年来,我国老年新闻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84年我国第一家老年报《老人报》在广州市诞生,目前,除全国性报纸《中国老年报》之外,大多数省、区、市皆创办了老年类报纸,其中公开发行21家。同时,我国还有各类老年刊物20余家,不少全国性和地方性报纸也开辟了如“夕阳红”、“银潮”、“老年园地”等老年新闻专…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我国是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在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三农”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农村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在各类都市新闻、社会新闻、城市经济新闻充斥各种报纸版面的当下,农村版面似乎越来越不起眼,特别是沿海较发达城市的许多报纸把"三农"报道分散到要闻版、经济版或社会版中,没有开设专门的"三农"版面。事实上,在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长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因此,作为媒体也应积极配合中心工作,搞好"三农"报道,做活、做精、做深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16.
陈秋萌 《出版广角》2021,(13):78-80
自2013年《农民日报》创办新闻短评栏目"三农微评"起,该栏目深度聚焦"三农"领域中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基层教育、直播助农等内容,其评论简短有力.该栏目创办7年来,刊发了大量广受好评、传播价值高的稿件,逐步成为《农民日报》的重要新闻评论栏目,不仅丰富了版面内容,还展现了《农民日报》特有的基层视角以及舆论场中"有我在"的态度.《农民日报》"三农微评"栏目无疑是"三农"板块中报纸类新闻短评栏目的佼佼者,其鲜明的评论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短评栏目的特征与走势.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三农类报纸的传播力,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保障农民知情权,是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围绕‘三农’类报纸传播不力问题,从体制保障、内容生产、营销推广、人才培养等维度,提出提升三农类报纸传播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确立,人民群众对报纸宣传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宣传为主的农民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读者的要求,有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农民是农民报的“上帝” 一张报纸必须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是报纸的“上帝”。这是因为,相对稳定的读者群,既是报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基础。 农民是农民报最大的读者群,这本来是确定无疑的,可近几年有些农民报却出现了一种“弃农”、“嫌农”的倾向:在报纸上,“农民写、写农民”的东西少了,真正让农民关心的报道也不多;有些农民报干脆更名为“经济报”、  相似文献   

19.
张文 《青年记者》2017,(14):44-45
农业科技类报纸以“三农”内容为核心,重点报道农业科技领域的大政方针、大事件、技术革新成果以及推广经验等,以实现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然而,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下,农业科技类报纸步履维艰,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是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农业科技类报纸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转型升级来获得生存空间,实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晚报从其定位来说,是面向城市市民的综合性文化生活类报纸,读者群主要是以城里市民为主。晚报虽说是城市化的报纸,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报道就不是晚报的报道内容,相反,晚报根据自己的办报宗旨和准确定位,以独特的视角做好“三农”报道,也会很受读者欢迎。农村是晚报新闻资源的富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为晚报的农村报道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农村所出现的新人新事也吸引着城里人。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反映农村、农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