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国际媒介     
对于新创媒体和酝酿改版的媒体来讲,是先定位媒体自身还是先定位读者群? 这样的问题值得很多一开口就要将读者定位于所谓“白领”,所谓“高端”的媒体思考。一相情愿的读者定位,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媒体到底有没有能力使内容契合于这个读者群?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充斥、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作为媒体受众的人们有权利提出这样的问题:媒体,你们爱我们吗?你们的宣传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或许多数人会不以为然,但作为负责任的和着眼长远发展的传媒,是不应该再回避的。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重大任务后,身为基层党报员工的笔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发言人应当记住:当新闻发生后,各类媒体的共同运作方式是:24×7,即: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媒体分分秒秒都在工作。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上,有一个杀伤力很大的比喻词正大行其道,那就是“炮轰”。在百度搜索“炮轰”一词,立马会出现近三百多万条相关信息!足见该词语在媒体的热度。哪里来这么多的炮轰呀?我很纳闷。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大,还是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复杂?认真研究一番后才发现,二者都不是,真正原因说来既可气又可笑:是有些媒体故意制造轰动来吸引眼球。按照我的理解,既然舍刀枪等常规武器不用,抬出大规模杀伤性的大炮,至少说明被轰者应是“罪大恶极”。但随便浏览一下新闻,却发现竟与想象的相去甚远:琐屑之事可能被媒体提上“炮轰议程”,比如某名人在央视一不…  相似文献   

5.
解题之前,先举一例: 一次,我们单位有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党委改进作风的报道,文章写得漂亮,但是内容真假参半,有些荒唐,被报社采用之后,引起了舆论哗然。一些同志要找领导对质辩论,弄得党委十分被动。党委在会上宣布这篇报道是假的,并做了一些工作,方挽回一定影响。经过这样一折腾,一些读者说:“这样的报道,还不如不写。”“还不如不写。”不写,在刊稿登记本上是零;还不如零,那岂不是负数吗?文章很漂亮,刊用时位置又很醒目,但是失真,就显得十分丑陋了。这岂不象代数中“正负相乘等于负”的公式吗?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崩溃前夕,王芸生终日坐卧不宁。李纯青多次到王家做工作。有一次,王喟然长叹:“没有出路了!”李纯青劝慰道:“天无绝人之路,想想办法嘛。”又一次,王对李说:“国民党完了!”李说:“为什么不找共产党呢?”王惊奇地瞅了李一眼。再有一次,王自悲自叹地说:“共产党不会要我这样的人。”李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总装某基地新闻报道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去年在军内外媒体用稿增加200多篇。报道员们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基地赵文平政委对新闻工作的支持。赵政委上任之时,这个基地的新闻工作正处于低谷,一年里,在媒体上的发稿总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十篇,而且质量也不高,大多是些豆腐块、火柴盒,还曾经出现过在《解放军报》上被“剃光头”的现象,新闻工作在总装系统处于后进状态。一次,赵政委到基地干休所慰问老干部。一位老干部问道:“政委,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很想了解基地现在的情况,可是为什么总也看不到有关基地的新闻报道呢?”老干部…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北京各报报道了首都某报一名记者因涉嫌敲诈18万元被捕的消息,死活不肯说“某报”是谁。类似“为同行讳”的报道还看到过不少。看来不得公开媒体名,似是传媒界的“行规”。媒体如何对待同行短处呢?我不把媒体想得多复杂———被人摆平了,如果真那样,媒体可能稿子都不发了。但因是同行,碍于面子,手下留情的事确是有的,要不为什么不敢点媒体的名呢?也可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谁敢保证属下众多记者不出“丑闻”,以免到时被别人“报复”。新闻界有问题该不该揭,有没有勇气曝光同行“家丑”,这是对每个媒体职业道德的挑战,也是检验媒体…  相似文献   

9.
黎勇 《青年记者》2006,(19):34-37
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强化时政新闻等“主流新闻”。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令都市报采编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是:都市报一“时政”,读者就不买报,都市报一“主流”,零售量就下降;而如果不“时政”,不“主流”,都市报又不能令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满意。如何才能踩好都市报时政新闻这块“翘翘板”?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家”在哪里? ——《成都商报》一40多岁的记者因连续几个月未完成任务被辞退,在拿到6万元的补偿后,离开了他战斗多年的报社。这样的故事正在很多报社上演。是的,新闻工作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工作,但记者不是永动机,总有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当他们人老力衰的时候,他们该到哪里去?应该承认,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媒体保持活力的前提,但在国内当前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和社会尚需解决好这一问题,免生后患。  相似文献   

11.
杜可风很不认同媒体对他的称呼——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但在每个场合他都要无奈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王家卫在你的事业中是怎样的位置?“杜可风更愿意用“老夫老妻”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认真梳理各级各类媒体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有的媒体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挟面,往往是换汤不挟药“走转改”,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些媒体缺乏研究,仓促上阵,导致报道缺乏新意.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走转改”报道的量,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内容是换汤不换药,报道乏善可陈,这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括动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陆高峰 《视听界》2006,(1):89-89
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牵手”的“喜讯”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假新闻闹剧。如果评选2005年娱乐名人最不幸婚姻的话,相信小丫的“婚事”可以高票当选,因为这样由媒体作“媒”的婚事,不仅是由媒体记者在小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手“包办”,而且也是十分短暂的,几乎在双方“当事人”还没有详细了解一下就被证明是假新闻而“分手”了。至于那位据说很生气的大学校长可能就更不幸了,小丫毕竟也算娱乐圈中人,好歹对“绯闻”之类的事有一点心理准备和免疫力,而那位在学术圈内清高惯了的校长何尝有这样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出现“校长很生气,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也许自从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们还不曾以如此轻松或者轻薄的态度谈论过“跳楼”!然而,在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共同价值标准的今天,“跳楼”已经被媒体习惯性地称为“秀”了。近年来,民工因为领不到工钱而跳楼,或以“威胁跳楼”讨工资的事件络绎不绝。除了在春节前民工们要急着回家时,有一次相对集中的:“跳”,平时,一个城市一个月之内不会没有一起这样的报道。以至于在媒体看来,这已经不是新闻,报也不是不报也不是。所以每次都弄得记者老大不高兴。这回倒好,有7人在18层楼上坐成  相似文献   

15.
地震、海啸、飓风、核泄漏……一次次巨大的灾难发生后,公益往往成为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很多媒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甚至发起成立公益组织.和“公益”二字紧密联系的媒体,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然而,公益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更不是如烟花般绚烂、喧嚣却转瞬即逝的梦幻图景.在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一直在思考:媒体参与公益,如何才能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如何才能成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公益之魂”?美国纽约时报和它的“最需要帮助基金”,或许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我是农场广播站的播音员,一九八一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稿.刚开始,我连续向报刊、电台投稿上百篇,却只被采用了两篇。这时,有个同志对我说:“你不给编辑抹油,还想多上稿?”真是这样吗?新闻干事老吴却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某农场一名年轻的报道员为了多上稿,特意拎了一桶豆油,专程赶到一家报社向编辑“请教”,受到了编辑部的批评.还有许多老通讯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10日,沈阳的王楠为了解救一名被围殴的少年而手部被砍成重伤.媒体记者在采访王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样做值得不值得?你后悔不后悔?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在2005年5月16日和17日连续播出的节目<无悔的选择>中说:"对于当时自己的行为,王楠一点也不后悔."但我们从画面中看到,面对这样的问题,王楠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尴尬与无奈.对于以上的提问,可能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可是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记者的问题后面隐藏着浓重的道德冷漠--交谈伦理的缺位.  相似文献   

18.
赵金  吴飞 《青年记者》2004,(3):54-56
赵:吴教授,您好!近年来,媒体记者因采访被打、遭遇“封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新闻媒体甚至把2003年称作是“记者被打年”。今年1月份,中国足协对广州《足球报》“封杀”一事引起媒体和学界对采访权的再次关注。那么,在新闻理论上是如何定义采访权的?采访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20.
谢欢 《青年记者》2016,(29):17-18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被革新,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被打破,使媒体传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表征,如议题设置全面化、群体效应凸显、“蝴蝶效应”加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共振”.但新闻法学界认为,新闻自由的滥用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媒体审判,二是涉嫌新闻侵权.因此,媒体应该掌握好“度”,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挖掘事实真相.笔者以“复旦投毒案”作为案例,着重分析文本内容的新闻框架,具体研究问题为:媒体在报道“复旦投毒案”时是如何组织内容的?媒体报道的方式是怎样的?存在哪些不当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