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雁 《青年记者》2017,(27):78-79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组合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在好莱坞,电影的商品属性是第一位的,同时,好莱坞也是美国文化和精神的直接表现和象征.综观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中美两国关系的阴晴变化中,好莱坞也顺势做出种种变化,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意识形态是反思和评估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文化意图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2.
郑甜甜 《大观周刊》2010,(48):34-34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近几年好莱坞影片中越来越多地添加了中国功夫、场景、古典音乐、古建筑以及民俗民风等形式各异的中国文化元素.本文剖析了几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概括出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好莱坞电影入手,运用佛洛依德的理论分析好莱坞电影文本及其营销世界的内在原因,探讨了好莱坞电影所承载的美国精神行销全球的文化殖民意图,揭示美国凭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市场所达到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比较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同时在很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佛教元素.本文将这种佛教元素分为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探讨影片借助这些佛教元素在价值伦理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点.希望能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格局、价值建构,特别是与好莱坞电影的话语争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廉晓洁  焦阳 《出版广角》2015,(9):100-101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是文化传播领域最能代表时代文明的媒介形态之一.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一部影片就是国家社会生活行为方式的展示窗,是整个国家价值观的缩影,也是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输出,对很多国家的电影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以吕克·贝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电影新模式,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从法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分析法国电影的经验与教训,以期给中国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蔡炜浩 《青年记者》2016,(31):55-56
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与外界交流、接触的不断努力,好莱坞电影公司不断将目光投向中国,在电影中融人中国元素.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公司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印象的改变.其中,又以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最为典型.随着《变形金刚5》的开拍和大力宣传,《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其中的中国元素,更是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已经上映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有不断增加和深入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面孔、中国功夫、中国自然山水等元素频繁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掀起了中国元素热潮。入世之后,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以及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角色地位形象也开始由原来的负面配角向正面不可或缺的角色演变,这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扩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进入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好莱坞文化工业采取的商业策略。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解构中存在误读,因此活跃在国际影坛中的电影人应该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传播树立榜样,创作出既有中国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格调的优秀作品使中国文化得到正确、有效、正面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张杰 《新闻世界》2011,(12):188-189
电影是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是艺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外国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大量借用并反过来出售给中国,这让国人在惊奇赞叹之余,多少都有点别扭的感觉。好莱坞大片对中国元素的运用究竟是一种文化入侵还是中国文化的回归?本文试从符号学角度,以《功夫熊猫2》为例,对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庞彦杰 《传媒》2016,(9):76-77
进入21世纪以来,某些中美合拍电影一味遵循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但却遭遇失败的案例不断增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显示,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对观众文化认同的分裂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借助对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经验的审视,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正确理念、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谭熠 《新闻世界》2013,(12):136-138
2012年2月8日,中美双方就电影产业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这些数字对好莱坞巨头们而言,如同吹响了开采金矿的号角。纵观此后上映的电影频频打出"中国元素"牌,并且吸金成功。从这些"中国元素"中我们应当看到其中的利好因素,但更应该对好莱坞大打中国元素牌有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交流的误读在影视领域广泛存在着,在好莱坞电影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下面,笔者以好莱坞动画电影为例试作分析.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化” 近年来,好莱坞为了得到更多中国观众的票房支持,在影片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满足其文化需求.虽然好莱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颇为用心,但影片中的中国还是“美国化”了的中国,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完全认识清楚和理解,再加上对中国还存在一种有意无意扭曲的微妙心理,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从而打上了深深的美国文化的烙印.①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世界电影市场中,好莱坞电影不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据着霸权地位,好莱坞电影的风靡有其独特的原因.本文以电影《疯狂动物城》为例,对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策略进行深层探究,主要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角色符号的隐喻,以及好莱坞市场营销模式三个方面对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策略进行阐释分析,以期对中国电影的全球化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冯肖应 《今传媒》2015,(3):108-109
好莱坞电影的热映往往能引发大批观众的围观甚至追捧,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崛起,好莱坞也将视角转战中国,多部诉诸于中国庞大电影市场的影片相继问世。这些影片不仅在取景上浓添东方色彩、在角色上不断注入华人面孔,还将中国功夫等元素加入其中,让观众在电影放映前更添了一份期待。事实证明,打着中国元素噱头的好莱坞影片在庞大的中国院线总是能让人格外关注。其实,好莱坞如此"迷恋中国",与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院线的爆炸性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黄力力 《今传媒》2016,(12):89-90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进程.本文以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境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霸权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鉴好莱坞电影模式使中国电影得到长足发展,以期为中国电影的夸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好莱坞电影的质量观主要从价值观念、剧本创作、技术制作、形象塑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从民族文化、文化产业、观众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好莱坞电影高质量形成的原因以及好莱坞电影品牌传播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是电视剧领域一个热门现象.改编是一种文化艺术策略,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丰富文化市场增加精神产品,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拟从电影改编电视剧的可能性及动因入手,结合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经典案例,对大银幕到小荧屏的现代转换做一简要分析,寻求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的深层原因和改编策略,以期对今后电影的电视剧改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凯宁 《青年记者》2017,(26):69-70
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形象” 无论是从美国发展历史还是社会组成来看,非洲裔群体——黑人群体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好莱坞电影自产生之初到兴盛再到如今,一直都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国家形象、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对外传播的途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除了其独特的商业属性外,最为关键的是其对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和文化的传播.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形象”的嬗变是随着“黑人问题”在历史、社会中发展而变化的.黑人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不同体现也正是不同时期美国主流文化对黑人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