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是近年来信息文化传播中的活跃要素,它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各个领域,渗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新媒体语境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新趋势和新策略,是现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重中之重。由周小华等著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一书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和效果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分析与总结,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功能、价值与应用方案,反映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发展,政务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领域所发挥的功能日益引人注目.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由李勃所著的《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一书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方式流变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主张借助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这一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以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它在为人们带来新知的同时也成了各种思想的交流平台。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只有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传播的信息才能够有章可循,这就需要可靠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作为依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长期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同样适用。本文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进一步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优化、完善、创新、深化的过程。新媒体时代下,应共享新媒体信息资源,借鉴新媒体优势,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阻力,本文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拓宽传播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各种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来说更是新的历史机遇。社会各阶层也都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传播,以实现新时期大众思想建设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来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抓好高校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就当前的实践传播来看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广大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探究传统理论与新媒体有效结合的路径。本文就当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实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展开探讨,希望通过理论研究,能给实际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金虹谷 《大观周刊》2012,(24):19-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统一,不仅包括“思想力求成为现实”的向度,更包括“现实力求趋向思想”的向度。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巨大变革,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觉悟》副刊居于“四大副刊”之首,集自主权大、时效性强、亲和性高、参与者多、普及面广的优势于一身,传播影响力仅次于《新青年》。因此,厘清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分必要,它的传播经验对我们当今如何将新媒体、小众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与主流媒体联动起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主体是谁,新闻为谁来办,由谁来办,是任何社会与历史发展阶段都必须理清的时代命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办报”思想的形成与拓展,从历史发展进路看, 是对“精英办报”的一种必然颠覆,放在传播“公地”理论视景中看,它更符合当代社会公共治理的价值诉求.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办报”思想的发展逻辑中汲取合理内核,建构当代“群众办报”的合法生存理据与价值范式,无疑具有强烈的新闻改革实践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是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项目。这里使用的“新闻观”,其实涵盖比较广.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国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论述”。这些概念有时是相互涵盖的,例如毛泽东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包括学校、报纸、电影等等,宗教也在内。”  相似文献   

10.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新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行动纲领。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是电视剧创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础。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前的一些电视剧在审美价值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历史剧“无论是戏说式的还是所谓的‘正说剧’都深深植根于一种腐朽的奴才思想.  相似文献   

11.
政治传播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传播模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演进,新媒体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更具时代特色的、更为有效的传播方法.本文拟对西方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作一梳理,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务新媒体是近年来随着网络进步所产生的新闻媒体形式,是在网络中传播党和国家新闻信息的权威机构。网络环境具有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复杂特性,政务新媒体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各项原则,坚持对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充分在网络空间内发挥其作为党的喉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薛体伟 《青年记者》2017,(27):43-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新媒体语境下,当代中国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失语”问题.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或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伴随着卫星通信、多媒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产生,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一种传播载体.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边界不断拓展,如直播卫星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网络电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和使用语言环境的简称,新媒体语境是在传统语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传播方式、言语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层面含义的复杂语境.新媒体语境下,意愿表达扁平化、时空传导无限化、身份认可虚拟化等特点,决定了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4.
楚明钦 《青年记者》2016,(17):84-85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的历史积淀,塑造了河南的厚重文化底蕴,进而造就了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其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开放性以及兼容并包等特征.但是,中原地区开放程度低,传统媒体发展滞后,导致信息闭塞和经济水平落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致使中原文化的品牌效应以及经济与社会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没有凸显出来.文化只有通过其载体“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才能实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刘小明 《传媒》2021,(19):后插3-后插4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并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形态均发生了更新换代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检验所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文化自身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精神文化如何能够被很好地传播出去.基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和战略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延续,使中华文化继续在德育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传统文化再续生机以及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吐故纳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延续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媒介的承载来延续,媒介技术的发展变迁,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需要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利用多元、立体的传播新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由韩晓燕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一书通过对新媒体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况的分析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当代文明的根基,是文化强国的价值资源,更是新媒体时代文化传媒产业发挥媒体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拥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文明古国,我国师德思想形成之早、内涵之丰富、体系之完备,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我国当代师德传播,应当从我国传统师德思想中汲取思想精髓;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变革,赋予了当代师德传播新的要求.我国当代师德传播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要迎合时代要求,实现超越发展与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闻真实、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主体的多元引发了舆论场的诸多新问题,研究发现,把关人的缺失、渠道传播的多样化、过度追逐经济效益等新媒体的不足导致了新闻报道的虚假、真实底线被冲击、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影响了社会价值判断,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更凸显了当前新闻报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王娇  严实 《传媒》2023,(2):86-88
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正面影响。文章认为,应从三个层面来打造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包括在内容编辑层面引进全新传播内容和技术来增加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在场景创设层面通过“沉浸式场景传播”提升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在传播策略层面应用分众传播和意见领袖等方式实现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胡丽娟 《大观周刊》2010,(41):57-58
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了100多年,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八十多年。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至今日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且一脉相传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它们的精神实质,理解它们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微博在新媒体时代迎来的传播格局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播权力去中心化、群体积极参与传播,参与主体的拓展弱化了把关机制,人们倾向于情绪化和碎片化的表达.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引导微博舆论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面对微博舆论出现的"众声喧哗",首先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微博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