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史诗内涵、史诗架构模式、史诗建构美学素质等三方面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史诗建构艺术, 探讨这一名著在史诗小说创作上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为华夏民族没有史诗,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典型的支民族的史诗也就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反映了周民族兴起的历史情况,可称作是周民族的史诗。  相似文献   

4.
史诗作为一个多义名词,不仅指称一种文体,还蕴含着一种美学概念,即史诗品格。按照黑格尔的史诗观,拜伦的《唐璜》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部标准的史诗。但它作为一首讽刺体长诗,又从宏大的时代主题、宏伟的题材选择、跳跃的画面布置三个角度,彰显出显著的史诗性质,即表现社会激烈的矛盾冲突,以人物形象的自由意志弘扬时代精神,惨烈的战争场面造就其广阔性,以上皆为史诗产生所必须的一般世界情况的重要方面,展现了《唐璜》作为史诗题材作品应具备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传统史诗观念过于强调结构宏大和口传性丈学特点,使得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汉民族没有史诗,其实从《诗经·大雅》中所收录的《生民》等诗歌看,如果我们加以口传式的还原,他们是周民族自上古以来口耳相传的史诗殆无疑义。只不过这一口传史诗因为民族的早熟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仪式化功能原因,使其过早地书面化、雅化、仪式化、简略化了而已。  相似文献   

6.
掀开羌族《释比史诗》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传承全靠释比,由释比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释比说唱的内容就是一部部羌民族历史发展的史诗。由于误解与偏见,羌族史诗一直未能展示其容貌。笔者通过大量事实来佐证羌族《释比史诗》的客观存在,给羌族《释比史诗》一个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Kirghiz/Kyrgyz)人民以口头形式世代相传英雄史诗杰作。从19世纪以来,《玛纳斯》史诗的多学科价值就得到各国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和深入挖掘。它作为柯尔克孜族人民各种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其文化艺术的再生能力不仅体现在它的活形态演唱当中,也存在于其深厚的而丰富的内容,与其相关联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当中。与这些相关联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活动早已经形成了《玛纳斯》史诗特有的广阔历史文化空间,而这些历史文化空间成为口头史诗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玛纳斯》史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玛纳斯》史诗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开始得以逐步激活,相关遗迹已经开始实施许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果要想真正激活《玛纳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传统,全面弘扬《玛纳斯》史诗文化,更好地保护《玛纳斯》史诗,最终将《玛纳斯》史诗打造成一个文化大品牌,既让它发挥本身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又让它为旅游文化开发带来经济效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一种宏大的设想和大胆的思路,用一种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强这部优秀口头遗产的生命力,为它的传播和保存提供便利,让它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发扬光大,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永恒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苗族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英雄亚鲁一生的英雄业绩,其命运之坎坷、其性格之坚韧、其对手之凶残建构了史诗的发展脉络.亚鲁一生中拥有诸多对手,但其与兄长赛阳、赛霸的争斗才是贯穿整部史诗的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亚鲁英雄形象,在比较多篇《亚鲁王》异文的基础上,以英雄对手母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诗蕴含的苗族“人类同源”的观念,并分析了史诗内蕴的麻山地区苗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史诗是对苗族远古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史诗以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其艺术美达到较高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同时,《诗经》史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作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首,日益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所关注。史诗是百科全书,是文化宝库。《格萨尔》文化由宗教文化、人本文化诸多因子构成。本文以文化为视角,对《格萨尔》的文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透视,以期将该史诗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简谈史诗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记叙了各民族有关天地生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开拓者们的创业史和远古的生活史。国外的史诗主要是英雄史诗,中国各民族的史诗,按传承和流布的地域、历史民族地理区域和经济文化类型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民族主要以长篇英雄史诗见长,南方民族的史诗则以创世史诗为主,还有一些反映民族迁徙的史诗和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2.
简谈史诗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记叙了各民族有关天地生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开拓者们的创业史和远古的生活史。国外的史诗主要是英雄史诗,中国各民族的史诗,按传承和流布的地域、历史民族地理区域和经济文化类型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民族主要以长篇英雄史诗见长,南方民族的史诗则以创世史诗为主,还有一些反映民族迁徙的史诗和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史料论述了“格萨尔实有其人”的依据,以证明《格萨尔》具有与世界史诗”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这一相同的本质内涵。进而指出否定《格萨尔》史诗地位的错误倾向,以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原真风貌,从而巩固它在世界文坛上崇高的史诗地位和肯定它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被称为我国的民族史诗。这组史诗具有人物鲜活,形象生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词汇丰富,手法多变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中古英雄史诗法国的《罗兰之歌》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史诗的语调、自在自为性的下降、英雄的命运、艺术成就等几个方面阐述,旨在指出史诗的形成与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我们之所以指出《尘埃落定》的反"史诗"的文本意义,并非说脱离了"史诗"的界定,《尘埃落定》就失却了价值;刚好相反,它脱离了"史诗"的藩篱,正说明了它独特的文本意义和艺术创新的价值,也说明了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趋势在开始走向看重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梅葛》是一部彝族史诗,具有史诗的韵味和彝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梅葛〉的文化学解读》集《梅葛》研究之大成,把研究的触须延伸到审美、哲学、宗教、道德、经济诸多领域,拓展了研究视野,发掘了《梅葛》的多元文化价值,从研究方法到学科领域,既突破传统,又兼容并蓄,建树卓异。  相似文献   

18.
对《格萨尔》史诗的美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格萨尔》史诗美学研究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格斯尔》史诗在巴林蒙古民间传播和地方化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衍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以及富有特色的史诗表演场域等等,都具有开发利用的巨大空间。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学界形成的有关史诗传统本身以及整体保护史诗传统新的理论认识的影响下,在学术界长时间的资料准备和学术准备以及学术推动基础上,巴林右旗政府利用雄厚的《格斯尔》文化资源,改变以文本为主的保护方式,逐渐转向开发史诗文化资源,以开发促保护的方向。其整个过程透露的是由民众、民间艺人、知识分子、学术界以及政府共同参与和推动,在开发中保护史诗文化传统的新动向、新思维,值得去梳理、总结、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湖北作家刘醒龙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圣天门口》,着力展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性及创作主体的价值诉求,极力追寻作品的史诗品格。通过细读文本,从民间视角下的史诗品格、人物命运的变化映现历史变迁、独特的史诗结构等三方面可以见其叙事的史诗品格,以及作家彰显的仁爱、和谐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