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鲁迅充分发挥文学的批判价值和启迪的功能,他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的文学作品独特、丰富的民族寓言是其文化政治革命的集中写照,在审美的基础承担着历史——文化政治使命。鲁迅作品中乌托邦结局的预设是其希望所在,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它预示了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可塑的未来,在绝望中仍然渴望审美超越和救赎。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不仅能够熏陶、感染学生的态度与情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所以,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升非常有利。我国新语文教材中,很多被选入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文辞优美、情意浓厚以及构思缜密的特点,而且作品的语言也极具哲理性和情感性,蕴藏着很多美育因素。  相似文献   

6.
审美文化是近年来反复出现在各种研究刊物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审美文化的出现带动了一种实践的或批评的美学的兴起。有助于美学现实功能的强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有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第二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第三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地带”。在现代社会.艺术的命名权和话语权大多由精英掌握。在一定程度上,精英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话语建构,是所谓精英阶层维护其话语权的阴谋。在现代性发展初期,大众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感性生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审美的自律和泛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农民这个特殊群体(农民和农民工)进行的审美态度调查中,结果分析表明:农民与农民工审美态度总体趋于同一:农民群体(包括农民和农民工)中,不同性别的态度具有不一致性;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比农民工审美态度更具保守性。就调查结果分析后,认为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去了解和认识农民内在对美的需求,将审美教育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引导农民充分地认识美、积极地追求美。完善自己井构建一种和谐的人格,是我们目前必须加以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新内容与新形象的诞生体现着新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心学思潮和心化文论带动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心化、俗化和功利化。这一嬗变及其对权威文化的挑战,持久地影响着世俗审美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儿童对教育的认知关系到其代际流动和自身发展。本研究发现,农民工输出地儿童尽管成长在有着打工传统的社区环境中,但打工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有限,他们中对打工持否定意见的较为普遍,相反却崇尚读书的价值,对学校文化表现出亲和的倾向,这在群体意义上否定了既有相关研究的观点和结论。这一发现有助于洞察农民及农民工地位再生产的机制,同时也可以解释农村儿童失学和弃学现象的真正原因。所以,对农民工输出地的儿童而言,无论其未来的社会流动结果表现如何,反打工·亲学校文化将是他们抗拒底层再生产、通过教育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一股力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农民工文化环境究竟如何呢?去年,文化部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工文化保障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如深圳南山区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区设置"外来工图书馆";上海市总工会还专门成立了女职工周末学校女农民工分校,举办世博礼仪知识讲座等;东莞"新莞人才艺大赛""、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活动已成为当地品牌文化活动项  相似文献   

14.
审美标准是社会规训的产物,时尚模特作为审美标准的具体呈现,他们的媒介可见性塑造了社会对其代表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普遍期待,是审美规训下的特殊文化表征。近年来,国际时尚界发起一场旨在推广多元审美的“模特化运动”,部分白化病人成为新审美标准的代言人,打破了往昔大众媒介对其负面的刻板印象。音乐短片《美丽的伤痛》作为典型例子,通过片中特邀嘉宾肖恩的角色设置和形象呈现以及与女主角的对比,可以发现白化病模特肖恩在片内、片外受到时尚行业的双重认可,为参照群体发挥示范效应,其背后的根源在于西方优势阶层的文化授权。肖恩的白化外貌高度符合西方主流审美价值观,适应了西方文化霸权中对苍白美的追求和对差异美的利用。因此,时尚产业出于隐性的文化偏见和权力诉求将其塑造为一种符号性商品。这种策略实质上蕴含着对白化外貌的过度强调和价值极化,是对白化病人群的异化,存在破坏其自主性、剥夺其发声权、孕育新文化偏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李建军 《安康学院学报》2002,14(4):21-23,35
文学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表现,文学语言是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语言形态.文学语言精粹、优美、生动,具有多维性,富于高度的文化内蕴.声音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韵律美、节奏美、旋律美是声音的组合变化所产生的美.文学作品的意义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它往往不是浮现在字面,而是深藏于形象之中,放逸于作品之外,多以暗示、隐喻、象征的方式诉诸言外.文学语言具有文体特点和风格特色.文学语言的使用必须追求其审美效果,具有巨大的审美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6.
肖远骑 《江苏教育》2013,(10):15-16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自然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重点在其审美属性。文学作品更能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要让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反复吟咏、研读涵泳、含英咀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种倾向,审美文化的研究必须借助人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人类学可以分为三种: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审美文化的构架就存在这三种人类学的视界中。人类的肉体、男女两性的差异构成审美文化的载体。人类的文化是审美的本质内涵,人的历史语言、民族是其纵横的表现。审美文化的研究,最终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阶层基本处于社会的底层,当前其阶层有再生产的趋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民工子女的阶层再生产中起着助推的作用。农民工子女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地位获得机制时,家庭与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功能的限度,抵制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审美教育的实施不可照搬以往的基础教学,而要以创新思维驱动。经典文学作品常读常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挖掘鲁迅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个阶层的审美风尚总是内在地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基本文化存在状况及其价值取向 ,并反映着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试图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反映出来的两晋名士关于饮食、清谈和山水之游的审美风尚的考察 ,探讨当时社会文化群体精神的存在情形 ,追寻两晋社会进程的基本脉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