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称谓语本身的语意和文化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必然会遇到问题。由于英汉称谓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苔丝》中的称谓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两个典型的《苔丝》中文译本的研究,对比分析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代表作《苔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大批的读者。自发表以来,它就被译成很多种语言。这部作品的中译本目前有十几种,本文主要从选词和描述两个方面,来比较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吴笛翻译的《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梁筠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04-105
本文主要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汉译本和原作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选取具体语段,主要从两个译者在处理原著中方言所采用的手段来分析其使用的翻译方法,探索方言翻译尤其是社会方言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于苔丝、金斯基、波兰斯基这三个名字,大部分人最熟悉的可能就是苔丝了。事实上,电影《苔丝》是“罪恶大师”波兰斯基1979年的作品,改编自小说家哈代的《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影片获得了多个奖项,而金斯基正是影片中苔丝的扮演者。相对于原著,电影的名字简洁多了。在孙致礼先生翻译的版本中,还曾将原著的副题译为: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苔丝命定要死,为了自己的纯洁。在一个信仰沦丧的时代,纯洁就是一种错误。苔丝杀人,使自己从绝望走向绝望,但似乎带着点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形式、文化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详尽地分析了《苔丝》的两个不同译本的归化异化的取向.从语言、文化、读者三个方面综合看来,任何翻译策略都不可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保证交流与沟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6.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本文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征途。  相似文献   

7.
肖青竹 《考试周刊》2007,(12):39-40
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学翻译应尽可能保持原文风格。本文通过研读张谷若先生的汉译本《德伯家的苔丝》和其原著,分析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比较《苔丝》这部小说的原著和“张译”与“吴译”两种译文,通过具体选段译语的评估与分析,对哈代的名篇———《苔丝》进行再认识,找出两个中译本各自的特点。文章主要从理解原意方面,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一系列重要的翻译问题能被检查出来。想要重新翻译这本小说,人们也许从现有的问题中学会更多,促使他们自己翻译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色彩是一种趣味和感觉。”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ThomasHardy)在他的社会纪实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展示了80余种色彩;且其词类涉及面大;巧妙的是,哈代还运用非色彩词烘托出色彩。我们在翻译中如何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再现原作中由不同色彩构成的绚丽多彩的图画呢?本文想就张谷若先生在其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色彩词的翻译技巧和理解进行肤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活动存在时翻译损失便与之相伴而生。较之其它类别的翻译,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尤为明显,翻译中更是有得有失。在文学翻译中,对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德伯家的苔丝》原著不论在语言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独具特色。张谷若先生在其中译本中大胆运用各类补偿方法,在语言、文化、风格上都较好地表达了原文。  相似文献   

11.
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与目标语功能与形式的对等,本文依据此理论分析《苔丝》的两个中译本,旨在体会翻译中的得与失,为后续的翻译活动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汉译本和原作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选取具体语段,主要从两个译者在处理原著中方言所采用的手段来分析其使用的翻译方法,探索方言翻译尤其是社会方言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刘重德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切",主要从社会文化,语言文化,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对孙致礼和张谷若翻译的<苔丝>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琼 《培训与研究》2010,(7):125-128
从《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是译者基于自己的翻译立场,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各种关联因素,为了适应并补缺语境而不断做出各种语言选择的语用充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和一些特定的目标,对原文进行一些改动,反而会使译文更加流畅,使读者更能领略到原文的魅力。张谷若先生在《苔丝》的译本中运用了变译方法,即改泽和阐译,使一问贴切传神,更体现了翻译过程的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研究《苔丝》的两种译本的基础上,从翻译的理解、选词和原文风格的再现等三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两种译本的各自特点,比较了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以《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词的构成、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的搭配等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一些提高翻译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的几个中译本的比较,尝试着讨论信、达、雅三要素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两个悲剧人物,她们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他们笔下所描绘的这两位女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从时代背景、悲剧根源和人物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两个任务悲剧命运之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部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