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3.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4.
邮局,紧急追稿业务助理员宋士兵在全军6次将光纤应用到油料管理上,研制出了大罐光纤遥测系统,已申报了国家专利,报道员小张根据这件事写了篇稿件。稿子发走后,他向仓库主任牟善增作了汇报。当牟主任听说他把“申报国家专利”写成“获得国家专利”时,斩钉截铁地说:“不发稿件也不能写假新闻!”牟主任当即对小张进行了批评。随后,他亲自带车到驻地华丰邮电局前去查找稿件。忙活一上午,终于从上千封信中找出了那篇失实的报道。当他把稿子修改厂一遍后,这才松了一口气。山沟里的“新闻发布会”“报道员请注意记录,下面由保管一队队…  相似文献   

5.
日前,用电子邮箱给《老年日报》“旅游指南”专刊编辑李由传稿,发送完毕,立即收到李老师邮箱的自动回复。打开一看,不但知道她收到了稿件,而且出现了她所编辑的各个版面栏目设置、稿件要求及当前急需什么稿件的情况。这是我们通讯员迫切需要的东西。我把它存起来,有时间就打开看看。李的这一做法,我举双手欢迎。  相似文献   

6.
妻子     
夜很深、很静。我坐在灯下,望着刚写好的一篇稿件心里又是喜悦,又是内疚……妻子和我结婚时,我还在部队服役。结婚6年两口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5个月。从部队回来,本来应该好好陪伴妻子,照料儿子,多做点家务事,但我却又迷上了业余写作。当业余通讯员占去很多时间,妻子会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7.
我有个拿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对照比较的习惯,每上一篇稿,总要从抽屉里找出留下的底稿,从标题到正文,都仔细地品味二至三遍。通过比较,看原稿与见报稿的区别在哪。我作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写稿作风。把见报稿与原稿作对照比较,常常发现由于粗枝大叶,把本可以写好的主题和章节没能写好,倘若再马虎一点,稿件必定被编辑“枪毙”无疑了。认识到急躁情绪的危害后,我就下气力改变它,很快养成了快中求好的习惯,稿件见报率明显提高。其二,对写作技巧会有提高。一般来说,发表的稿件体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有…  相似文献   

8.
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市文化局干部何芒捐献万元巨款,资助兴建聋哑学校》的新闻稿件,经某电台播出后,我心里却象吃了酸果不是滋味。播出稿把“干部何芒”改为“离休干部何芒”,这是编辑失误。事实上,何芒虽然退居二线,但并没有离休.原稿有这样一句话:“1984年秋,她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编辑同志很可能是根据这句话,没有作认真分析,把“退居二线”与“离休”划成了等号。鲁迅在谈到修改自己的文章时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自己的文章经过反复斟酌才写出的,尚且要“至少看两遍”;编  相似文献   

9.
下连队采访,熟悉的战友总爱问,怎么见你光登些“豆腐块”,什么时候读读你的“大块头”?对此,我总是报之以笑说,不要小瞧“豆腐块”,文贵在精不在长,写好“豆腐块”也能成“大器。”其实,我也有过不把“豆腐块”放在眼里,只盯着那千字的通讯,结果半年没上一篇稿的经历。随着稿件屡见报端,就觉得写作水平提高了,该写写千字的通讯了,就不把那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放在眼里,于是洋洋洒洒千言的通讯、特写不断出手。然而,寄出后却杳无音信,整整半年没上一篇稿。正在我苦闷之际,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新闻干事看了我的底稿说:“…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11.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2.
我走访过四川、广东、湖南几家报纸编辑部,看到好些编辑同志阅稿不及时,总是积压数天的来稿一次看,结果,当从积压的稿件中发现好的新闻稿件时,已经过时;有时稿件特好,刊登出来,也成了旧闻;稿件中的“×月×日”也不得不改成“最近”或“前不久”之类。  相似文献   

13.
我从去年初开始学写新闻稿以来,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二十七篇“读者来信”。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社会上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做到一事一稿,力求使“来信”稿内容有针对性,这样的稿件,群众喜欢读,而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去年初,我厂不少工人不愿签订承包合同,原因是前年签订承包合同时,领导把上交利润指标规定好,工人在承包合同上签上名,厂领导就甩手不管了,让工人自己找活干,工人们普遍意见很大。我就写了《工人要求企业领导找活干》的读者来信,投寄给《塔城报》。这篇稿件发表了后,厂里很多工人都争着看,不少工人同志说:你这篇稿件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4.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2005年9月份,我的一篇稿件《污水“漂白”后可养鱼》获得报社当月好新闻一等奖。我对比了一下其他获奖的稿件,该稿能获奖,我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报社好新闻评选小组同志对该稿的评价“题材贴近市民,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配图也恰当。”  相似文献   

16.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17.
有些通讯员总要在来稿上附上要求编辑照顾编发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把压力变动力,把功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用在发掘“重大活动”的宣传价值上,而不能靠向编辑“诉苦”来谋求上稿。从寄给我个人的稿件看,除少数确实不错,是作者针对编辑的版面而写外,其余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宣传价值,但文字粗糙,陈言连篇;另一种是无宣传价值,或者是“马后炮”,或者是没有深度。由此,我不禁想起清朝袁牧所作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警语名句,我们在写作上应提倡“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认真态度。对属于抓准了问题、事迹过硬但没有写好的,作者应从立意、选题、结构、文字表达上下苦功,做到不满意的稿件不给别人看。编辑好比理发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头”,对每篇稿既要“梳”又要“理”,那么,时间不允许不说,每篇稿都要动脑修改,思维也有限。所以说,通讯员应当养成从严写稿、投稿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来稿多但质量一般的,为鼓励其写稿积极性,编辑有时从中挑选出略好的作反复修改后当“配角”编发的情况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相似文献   

18.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刚学新闻写作的时候,由于上稿心切,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寄往报社,总想用投稿数量来感动编辑。但结果投出去的稿件却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我拿着底稿请教新闻干事,他看后说我没有研究透报纸,盲目写稿才出现了“产销不对路”。 从此,我仔细分析研究报纸栏目的特点和选稿标准。把每种报纸的专栏和用稿要求列在一张表上,采访到一些素材后,在写稿前总习惯性地翻翻各类报纸的栏目表,看看自己的素材适合写成什么样的稿件,适合哪个专版、哪个专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慢慢地,我写的稿件不仅上 的数量多了,而且还 有几篇被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