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3.
据闻,有这么个县级新闻单位,上至领导下至一般采编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接受过基层单位的所谓“好处”,如买上几十元的书籍,交由基层单位报销;到单位采访时,人家没请吃或招待不够规格,便抹下脸来谓之“小儿科”;一些单位要开表彰会,记者编辑便蜂涌而至,不管有无报道任务,乐得捞个床单、手提包、水瓶之类的“纪念品”,有些编辑还这样公开对来送稿的通讯员说:“我用稿的标准就是看你够不够意思。有,则用;没有,再好的稿件也进  相似文献   

4.
我作为平顶山市工商系统业余通讯员的“头儿”,每每和通讯员相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反映最多的是:“现在上稿越来越难啦。”通讯员小杨为某报记者提供了一年的稿件,虽未得一分钱稿费,但每次稿件发表,还能跟在记者后面露个名;今年不同了,连个名也不给挂了。据悉,报社规定: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稿件,只算记者半篇任务,故通讯员只有作奉献。当了二十多年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心情就格外激动,干工作也有劲儿;如果再给寄十元八元稿费,就会更加兴奋,干工作就更加有劲儿。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影响工作。鉴…  相似文献   

5.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6.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7.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同,一个业余通讯员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能多一点“产出”的通讯员。首先得思想坚定,其次要摆正位置;第三,对可能的嘲讽要不屑一顾;第四,要讨得家人的不那么反对,像我爱上爬格子,不仅帮不了妻子做家务,而且连孩子的功课也不能很好地关照过问,而且有时一些稿子发了,连邮寄费都补不回来,像我在中央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些宣传分局或公安处做出成绩的稿件,就收不到稿费(因为这类稿件一般就不寄稿费),再说,我还常常让妻子帮我寄发,少不了花费精力,但好在妻子还能理解我,没撕过我的稿子;第五,要…  相似文献   

9.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某单位有个在新闻写作上颇有成绩的专职通讯员,向领导提出了改行的要求。原因是单位把他的稿费没收了。其理由是:他是专职通讯员,用的是工作时间写稿,办公用品也是公家的。请问,没收专职通讯员的稿费对吗?河南安阳市连玉川连玉川同志:某单位没收专职通讯员稿费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促进科学理论研究,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活跃新闻报道工作,国家出版局拟出了《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试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按同样标准付酬。”  相似文献   

12.
一些单位变相出售记者证,导致记者证满天飞,使一些人用它干出一些不正当的事。这件事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此有联系的,如今通讯员证,信息员证也有满天飞之势,有的“变相出售”。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国各新闻单位所联系的通讯员无非有两类:一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二是其它系统的业余作者。前者本身有记者证,无须再发证件。后者虽无证件,但其采访范围,基本上是所在系统或单位,亦无须特别证明其身份。假如为了便于他们采访,只须跟其所在单位的领导打好招呼,取得支持,也就够了。事实上,新闻单位对通讯员的了解,主要是从稿件上了解,不可能全面、细致地考察他们。报纸上曾披露过个别坏人利用通讯员证招摇撞骗,这应引起新闻单位的注意,不要滥发通讯员证和信息员证。  相似文献   

13.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报道,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学秤砣水下沉,莫学蜻蜒点水掠”,就是指的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有成就的记者都深深体验到,只有深入实际采访,才  相似文献   

15.
最近获悉两则真实的荒唐故事:一是炮制“徐洪刚爱上了打工妹”的假新闻的作者在报上向读者公开道歉;一是黑龙江日报记者从西安《家庭之友》杂志刊登的通讯《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中受到启发,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追踪采访,结果“踏遍青山”,不见其人,原来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杜撰的假新闻.不久前,笔者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举办的第18期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上,与新华社高级编辑文有仁同志谈起此事,老教授道出了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对假新闻现象的痛心与忧虑:“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要负起‘打假’的责任.”作为一名宣传干部,笔者也常以拙笔撰写新闻稿,是业余通讯员大军中的一员.假新闻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些假新闻之所以屡屡见报,报社编辑固然有责任,但许多假新闻来源于我们业余通讯员之手,不能不令人感慨.我想,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都应有“新闻打假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在向新闻单位投稿时务必慎重,对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即使“新闻性很强”也不要轻易动笔,务必采访调查清楚;对自己拿不准的数据等材料也应逐一核实;更不要明知真相却肆意曲解,为我所用地添油加醋处理之后投递给报社.  相似文献   

16.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17.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19.
我当通讯员     
有的通讯员认为,采访是专业记者的事,业余通讯员是搞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第一线,不必要多花费工夫去搞采访。其实不然,业余通讯员虽然生活在第一线,也需要深入采访,否则,就无从下笔。有的通讯员说:“我没去采访,只看到一个单位的一份资料,写了篇报道,报纸也用了,也  相似文献   

20.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